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隐”、“显”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16 04:45:53   

不知不觉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了课文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寓显于隐,易于达到目的。
    的实质,是指导生自主习。师一定要摆正关系,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而且更要重视生的习思考过程。小生虽然年龄小,知识少,能力有限,但他们毕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师在尊重生的基础上,积极地把生的经验“诱”出来,为习新知识铺桥筑路。因此,师的课堂决不能只是那种“我讲你听”、“我说你练”强制式的简单行为,而应是师将经验融入内容的一种内在体现。师要对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但这种表达不是通过反复要求和强调达到的,而是巧妙地将自己的理解和导向融入静态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引导生质疑是个好办法。在《牙齿的构造与功能》一课中,我先引导生从镜子里观察自己的牙齿,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再引导生质疑:“同们看到自己嘴里这三种形状不同的牙齿,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生们纷纷发言,有的问,这三种牙齿叫什么名字?有的问,这三种牙齿分别有什么作用?还有的问,这三种牙齿为什么这样排列?……起于思,思源于疑,乘着生质疑这股“东风”,我自然地把生引进了知识之中。于是,我让生打开课本阅读第10课第5——9行,边读边想,文字与实物对照,自解惑,然后再在小组中交换意见。接着,让几个生出来操作,指牙齿模具分辨“切牙”、“尖牙”和“磨牙”,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颗,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由其他同评价他(她)说得是否准确。这样,表面看来师的讲解不多,但此环节渗透着师的精心导向,轻易地达到了目的。
    三、以隐待显,注重生的信息反馈。
    吕叔湘先生曾经讲过:“,就是。”课堂不只是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