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数学论文 → 文章内容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12 8:46:18
        从新大纲、新教材实施以来,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新的数学教学大纲,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数学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大众数学的思想。在数学的学习中,树立课程与教学并重发展的观念,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在大众数学的意义下,数学课程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中应注意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一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的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但是,根据有关的调查显示,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仍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充分,教师不敢放手,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替代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出结论,掩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有违新大纲的精神及对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的。
   以下根据自己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课堂实录,谈一谈实施新教材的教学体会。
   [课例1]《函数》
   问题:有一辆汽车以时速60公里/小时匀速行驶,如何用数学知识反映这一运动过程?
   [实录]:学生经过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约15分钟)学生讨论的结果 教师简评
   甲: 展示了分析思路
   
   乙: 列表法
   
   丙:
   
    用映射反映这一运
    动过程
   丁:
    图象法,可用S-T
    或T-S图象
   戊: 为反函数埋下伏笔,
    反映了学生思维的
    多样性
   己:s=60t s——路程(km) 老师补充提问:
    t——时间(h) s,t的范围?
   (从上述结果来看,它对引入函数的概念是非常有利的,基本上展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参与教学的过程的目的。)
   教师: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设有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从上述的例子中可见,汽车的运动过程可以通过建立S=60t这样一个函数关系来反映。
   (①建立数学模型;②巩固了函数的定义和概念;③用数学观点来观察事物。)
   那么根据丙,函数也可以用映射来定义。函数是什么呢?
   (把概念引向深入)
   学生甲:是一种映射;(如图)
   学生乙:A、B是数集;
   教师提问:还有吗?若A、B是空集怎么办?
   学生(齐):A、B非空数集。
   教师(板书):如果A、B都是非空的数集,那么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A到B的函数,记作:y=f(x)。
   (阅读课文)
   …………………
   [课后札记] 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情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知函数的概念的产生和形成,是符合教材对初学者的要求的。同时教师可以免除冗长、抽象的论述,把函数的本质展示出来,符合认知规律。(当然这样的讲解在理论上还有不够严密的地方,还要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点拨,以达到巩固和提高)
   
   [课例二]《对数函数》例2、例3
   问题:请比较: 、 的大小,请说明。
   (注:这里没有用证明的字眼)
   思考片刻,大部分学生指出 较大。
   学生活动 教师简评
   甲:设a= ,b= 用指数和对数互化的方法
   则 , (如图) 把对数转化为指数式比较
    大小
   
   
   知a<b,即 较大
   乙: = = + 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和
    对数函数的性质
   丙: - = >0 求差比较法
    
   丁: , 问题提了出来
    …………………
   但lg3,lg4如何比较?
   (有同学提议用计算器)
   教师(插话):可否转化为比较lg3,lg4? (关键时刻,教师提示)
   其实比较 , 的本质是一样的。 (学生认同)
   戊: 是增函数,而4<3 函数的单调性
    
   同理lg4>lg3
   己:用图象(如图) 图象法,化抽象
    为形象、直观
   同理lg4>lg3
   教师:甲、乙、丙同学能运用指数、对数的互化,对数的运算法则解决问题,很好,戊、己同学能充分运用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直接比较了对数的大小,更好,可贵的是,丁同学利用对数的换底公式虽然没有把问题解决,但他把问题提了出来让大家思考。
   
   问题:比较大小:
   (1) 、
   (2) 、 (底数不确定,分类讨论)
   (3) 、 (不同底,分类讨论)
   ……………………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例2,并完成课本练习3。
   学生阅读课文例3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1、 例3(1) 、 如何想到利用1判别呢?
   答:可取中间值。 ( ),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比较 和 大小时,可取中间值 (或 )
   例3中1和0仅为特殊性。
   2、 例3(2)用以下方法判断大小可以吗?(如图)
   答:可以。
   
   
   [课后札记]从比较 , 的大小,可见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对于例3的质疑也使教师把两个对数大小比较引入深入(不同底、底数不确定),把例2、例3的内容平铺直叙地向学生讲解无疑也能使学生掌握,但学生甲、乙、丙的解法掩盖了,学生丁的尝试、学生的质疑也没有了。
   
   从以上两个课堂实录中我们看到,不宥于课本,领会新教学大纲的精神,教师积极地创设动态的学习情景,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有利于教学的。
   从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来看,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发扬教学民主,平等互动交流。
   在班级的群体中,总是存在学生学习的差异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常常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应,接受能力较强,反应较快,而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又往往表现腼腆,不敢提问,怕失面子,怕答错了被老师、同学看不起,甚至嘲弄。这样在班级内部往往会做成学生——学生之间地位的不平等,而一部分老师总是喜欢提问一些成绩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是强化了这一不平等的关系,甚至以几个同学的掌握代替了全体同学都掌握,掩盖教学中存在的矛盾,造成大面积成绩低下的局面。因此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敢在课堂上公开讨论问题、发表意见,以“不懂”或“不知道”塘塞了事,甚至丧失学习自信心,没有求知欲,有部分学生长期以来被数学老师“深奥”的数学教学吓怕而产生惧怕数学的心理,非常抗拒学习数学,还有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勤奋,但在解数学题时不是数学符号表述不清就是计算(法则)出错,表现出数学的基本素质较差、学习效率不高,成绩进步不大。几个课堂上活跃的学生很快回答,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摘要
  • 下一篇文章:趣谈英汉口语的演变
  •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