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语文教材的尴尬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01 11:48:29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语文老师中流行这么一句口头禅: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牢骚中透出的是不满和无奈。简直不敢相信,连教师对语文学科都不喜欢了,还能教好学生吗?

    好在现在的学生也没有多少是指望自己的成绩要依靠老师来教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都是“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可以说“很不喜欢”。这里面就有一个滑稽的事情,在各学科当中,语文界的“大师”是最多的,各种各样的什么“模式”、“结构”、“方案”是远比其他学科要多得多,那为什么语文教学还是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问责?“误尽苍生”的责问令我们语文教师心里没了底气。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语文教学所选用的教材是“瓶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材的尴尬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尴尬。

    语文学科的单独设立,始于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的颁布,至今已有百年之久。百年来,就不断有教材带给我们的尴尬,尤其是关于教材中“文”与“道”的统一问题。

    “文”即语言文字形式,“道”即语言思想内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夹于哲经文史的教育之中,讲究的是“义理、考据和辞章”,因而它的的确确是一贯的“文”“道”统一(只是对“道”的蕴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赋予而已)。但是语文学科自独立设科以来,至今“文”“道”都很难统一好,作为语文教学的两条腿总是走得一瘸一拐。

    清末新式学堂实行分科以后,“道”设“修身”和“读经”两科目,“文”设“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两科目,这便拉开了文道分离的序幕。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语文教材的选编也就在“文”和“道”中摇摆,这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致命伤”。

    语文教育的目的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语文能力和知识。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教育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仍很盛行,忽视了语文课在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方面的作用,失去了语文课独特的魅力。新教材有意淡化技术操作层面的训练,改变了某些纯工具性的做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确定的目的任务,到课文的选取、内容的编排,都注重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同时,还要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有人说语文教材要做到“文”和“道”的统一是非常困难的。其实,教材中的所谓“文”和“道”也不一定象水里的氢和氧那样,只要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有一个陶冶情操的机会就行了。

    一位曾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学者讲了她自己孩子的一个故事,希望这个故事能给那些制定中国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人参考。她的孩子在美国上的中学没有与中国语文课相似的英语语文课程。孩子来到美国一两个月后,收到了学校发的选修下学期课程通知。她仔细阅读,发现他们学校没有英文课,没有专门学习英文的课程,这怎么成?她大吃一惊。美国的孩子怎么学英文?她立刻匆匆地跑到学校,问是不是她理解错了。
    学生指导对她的问题,也吃惊得不亚于她。“什么?你的问题是什么意思?美国的中学生天天都学英文呀。”学生指导不解地问:“你们中国的中小学生学习中文,是每个学期读一本特地为不同年龄的孩子编的本?”“对呀!”她高兴地大喘了一口气。

    “可是,为什么只是在一门课上学习语言和写作?学生们在其他课上不学吗?他们在历史课上不学怎样写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呢?在世界文化课上不学怎样理解和分析其他国家的文化呢?不学怎样描写生活经验和观察吗?”她被学生指导的问题也问愣了,想了想自己的经验。语文课本学一个学期,地理课是背事实,历史课是背史实,这些课都用不着写长篇大论,连短篇议论文也没有。她摇摇头——中国只有语文课才学写作。

    “这里所有课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英文课。”老师给她解释,“艺术史课要看很多画,雕塑,要读艺术史,学生除了要学很多艺术史上的词汇外,还要学习用文字描写一幅画,这样就提高了英文水平。阅读课要读小说、传记、诗歌和戏剧,他们就学了新的词汇,熟悉不同的文学样式,掌握了怎么写这些东西的评论。当然,这是在中学阶段很初级的学习。随着他们所学课程的增加,他们在高中时会有专门的‘学院写作’一课,训练他们将来上大学的写作。你的孩子刚来美国,别担心,他将来的英文一点都不会有问题。”

    她孩子选的阅读课,在孩子才来美国几个月的情况下,一个学期下来,居然勉强地读了六七本风格不同的英文小说。她不知他是否理解那些小说。期末的考试是每个人做一张报纸。报纸的名字是“读书报”。每个学生要自己设计报纸,自己写报纸的内容,介绍你这个学期读的书,写书评,写书简介,写作家简介和某个作家的书的出版消息,还要登一篇与某个作者的访谈录。当然他们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访谈,所以必须查这些人的资料,读这些作者的访谈录,从中挑出原话来,自己写问题对应那些话,好像是自己做的访谈。不允许抄袭别人的访谈。最后,还要为报纸设计插图、版面,等等。为了做好这个考试,她的孩子一头扎进中学图书馆,甚至跟她到大学图书馆借出他要写评论的作家的书来看。等到交卷那天前夜,孩子还在画插图。为了弄成彩色版,她半夜开车带他去复印店,复印出几十份,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全班要评比。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