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语文教材的尴尬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01 11:48:29   

     小草那么听话,都绿了。

     春天对花儿说了什么?

     花儿那么听话,都开了。”

     这是一首表现了生命渴望复苏,渴望发展,在春天这样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所作出的回应。不料,我们的一些辅导书,却提出了“春天到了,是真的有春姑娘在对冰雪说话吗?”以及“冰雪为什么会融化?”这么理性的问题,要让学生理解春天到了,是因为天气暖和,冰雪才融化,而不是真的有春姑娘在对冰雪说话。

     辅导资料把这样一个能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文学课,变成理性的自然课,这很可惜。如果教师在教课时,重视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不但好好地朗诵它,而且有条件把学生带到春天的野外去,我想结果大不一样。

     在中国的小学语文教材,自从清末民初,具备艺术性、趣味性和语文教育价值的儿童文学就取代了封建师塾的《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以及《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蒙学读物。既然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教师必须掌握“儿童文学方法”。

     如今具有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充实人生的感觉,而且传达错误的价值观。当孩子失去了今天生活的充实感和幸福感的时候,未来其实只是一句空话。教材学生来说,就是榜样呀,在教材这个榜样引导下,他们学得怎么样呢?

安徽一所小学五年级50名学生完成一篇名为《冬天》的作文,有29名同学写到和伙伴们堆雪人,且用红豆嵌进雪人眼里作为眼球。找来这29名同学问谁见过“红豆”,都摇头,因为安徽某地根本不产此物。再追问,原来是照抄了作文选中的一篇学生优秀作文。

  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有这么一个测验方案:写两篇作文:第一篇为《我的老师》,同学们写出来的文章情深意浓,但全是“老师批改作业到深夜”、“我生病老师送我到医院”之类的已被用滥的一看就知是编造的情节;第二篇为《郑北京老师的一堂课》,要求学生在听了我的一次关于“做人与作文”的演讲后,写一篇夹叙夹议的作文。在规定时间内,有一半学生无法按时完成,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根本无法动笔!

现在的青少年写作水平之低,已经到了“威胁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威胁着我们民族的未来”的地步了!正在中国城乡蔓延的“写作危机”绝不仅仅表现在某几个人写作中出现几个错别字上,而是广大青少年只能用死的语言、死的思维、死的素材来写死的文章!

正如上海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所言:“我做了将近20年的大学教师,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研究生;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整个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令人摇头。”

作为语文教师而言,现在也有走出这一尴尬的尝试渠道,比如增加阅读课、选修课,利用校本课程,加强课外阅读等。但要走出语文教材的尴尬,客观一点讲,是需要社会各方面能力合作的,光靠哪一个部门不行。

上一页  [1] [2] [3] [4]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