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总结经验 继续改革小学语文教材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08:38   

习的宝贵经验。这种用多读、多写、重语言积累的方法其实也可称之为语感法。但这种方法费时间较多,正如鲁迅所说,能用这种方法出来的人不多。即使少数人能出来,也是在“一条暗胡同”里任你摸索,而且要经过“年深月久之后”,才能摸索出一点方法来。所以要使生真正掌握听、说、读、写能力,既要让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有直接感受语言的实践,积累语言,还要把前人摸索到的语言规律、读写方法生。也就是说,一要多读、多写,二要有针对性的读写指导。正如叶圣陶曾经说过,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和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下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对小生而言,要以语感习为基础,以多读积累为主,适当进行语言规律和读写方法的指导。

现行小语文课本,在批判吸取语感基础上,加强了听、说、读、写的指导练习,这是正确的、进步的。但从实践来看,对诵读又有所忽视,忽视了语言的积累。究其原因,除了考试不考背诵、默写、朗读项目外,从材看,一是材选文适合生朗读、背诵的篇目少;二是读写训练的项目过多,训练项目多了,反而使一些语文基本能力因练习不够而掌握不牢固。因此,建议选文要注意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值得背诵。加强语感训练和语言积累,适当减少些读写训练项目。训练项目要精,要反复练习,牢固掌握。现在有一种看法,过于强调语言积累,忽视语言规律和方法指导。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切不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

在小语文材中,要体现以语感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的原理,必须处理好精读积累、方法指导、大量阅读三者的关系。最好分三类材:

(1)精读篇。这类材在语言表达上是规范的、优美的、有特色的,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这类材靠语感,多读、熟读、背诵。同时,要求从语言表达特点上、从作者思想情感表达上细读、深读,使生感悟到文章的审美价值,从而积累语言,自然悟出读写方法。这类材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每册有10~15篇就可以。如果小生能背诵百篇文章,就很可观了。

(2)方法指导篇。这类材主要是配合重点训练项目选择例文,目的是习语文基础知识和方法,训练语文能力。选文要比较准确地体现训练要点。根据每册书的读写训练点确定篇数,一个训练点最好要有3~5篇的练习巩固。

(3)略读篇。主要靠生自读,不要求背诵,目的在于训练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拓展知识,活跃思维,这也是语言的积累。这类材选文量可大些,可占30~40篇。

以上三类材是互相结合的,但又各有侧重。不能机械地将三类课文分开。语文材的选文,每一篇都应是综合的,都包含了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因素,都可以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有时为了完成某一目标,可以侧重某项知识因素或某项能力训练,侧重某一方面,并不是不要其他。三类材的总目的是要提高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4 .读与写的关系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的传统经验。读写结合应以读为主。读是写的基础,读中写,读后练写。现行小语文材是体现读写结合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语文材中体现读写结合,除选文要求名家名篇、语言思想兼优外,在课后练习中要体现读写结合。

(1)练习要体现语言规律指导。小语文中语言规律指导,主要是句法指导,从句法研究用字、组词、造句,到中高年级可略有章法指导。如语法知识在现行小语文材中已有所渗透,但没有明确提。我认为像名词、动词、代词、介词、连词等名称可以直接告诉生,练习中再举例说明,不给定义。尤其是标点符号的练习,应在练习中系统体现出来。

(2)练习要体现读书方法指导。练习主要练听、说、读、写能力。关于读写能力的训练,是否可按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精读法去训练。我将精读法分了四个层次: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是否可以根据这“四读”要求出练习题。如初读要求:理解生字、生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细读要求:理解全文词句,理解作者思路及文章层次,初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深读要求:对重点段落、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理解,要从语言内涵上理解,从语言结构上理解,如句式、段式特点,从语言表达情感上去理解和欣赏,从读中写;熟读要求:从语言巩固、运用上去训练,如熟读、背诵、复述、默写,以及仿写、创造性地练写等。出发点是练读,最后落实在积累及读写能力上。

其实,以上所谈的四个关系,在现行小语文材中都有所体现。我只是提出一些需要加强和调整的想法,供参考。


 

上一页  [1] [2] [3] [4]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