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给语文课“松绑”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08:41   

真正的语文课堂,不受标签式“结论”的束缚,不受引人入彀而又无关宏旨的“问题”的纠缠,不受预定“程式”的干扰,它应该是生轻松自由、情趣盎然地习语文的乐园。而语文习的过程,应如行云流水,充满着理解的愉悦、顿悟的惊喜和创造的欢乐,闪烁出迷人的个性光彩。

遗憾的是,时下不少语文课拘谨有余,洒脱不足;“牵牛式”的微观提问有余,“开放式”的宏观设计不足;“自以为是”式的课文剖析有余,“举一反三”式的能力训练不足。坐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看得到师的“苦心孤诣”,却看不到生的“心领神会”,看得到生在琐琐碎碎的问题“轰击”下,“频频应招”,却看不到他们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在看似热闹实则沉闷的气氛中,师怀抱着材与参,不敢越雷池半步,生在师早已划定的“窄窄 的小道”上亦步亦趋。这样的课堂,师放不开手脚,生也放不开手脚,可谓“门窗紧闭”、“春风不度”。长此以往,生语文习的兴趣减退,主体意识淡化,成为了“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的被动习者,语文课的生机与活力,从何而来?

不少语文老师了几十年语文,到头来越越不知道如何;不少了七八年语文,越越不知道怎么。语文,似乎是一门玄妙莫测的问。倒是有些自成才的文青年,没有受过多少正八经的“语文训练”,他们却从语文自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笔者这么说,无意于否定语文课堂的成绩,更不是否定语文师的辛勤劳动。笔者只是认为,多年来,我们的语文受到了太多理念的约束,从大面积看,语文师的创造性发挥不够,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给语文课“松绑”已经刻不容缓!

给语文课“松绑”,关键是思想“松绑”。只有站在生的角度钻研语文材,设计语文方案,组织课堂,只有彻底冲破“以师为中心”的思想樊篱,语文课才会清风拂面,生机勃勃。因为,语文习是一种富有个性的自主习行为,感悟、理解、积累、运用,无不需要生全身心的投入,如果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未被唤醒,师所做的一切都将收效甚微。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人读它,所感所悟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即使师对课文阐幽发微,分析得摇头晃脑,头头是道,生未必能感同身受。把语文习的主动权交给生,准确洞察他们的习心理,研究他们的习规律,开发他们的习潜能,这是语文设计的理论前提。《穷人》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成功就是一切从生出发,把课堂变成了生自主习的园地。整堂课环节的设计,体现出师科生观和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

给语文课“松绑”,师要跳出“烦琐哲”的怪圈,在实践操作中会“删繁就简”。很多认真的师,出于一片好心,将课本、参中提到的观点和自已的阅读所得全变成课堂提问,上课时生怕遗漏了哪个“问题”,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这些“问题”弄得去离破碎,而目全非。语文课 充斥着全无用处的一问一答,生哪还有活动的时空?《穷人》这堂课,找不到这类提问,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开拓思维空间,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譬如,生根据文章标题质疑,就自己受感动的地方谈体会,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揣摩桑娜的内心活动,续写故事等都是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生怎么不畅所欲言?

给语文课“松绑”,师还得讲究艺术。生“动”起来,并不是让师“闲”下来。没有师精心的设计,没有巧妙的课堂调控,没有对的短期目标的长远目标的独到领悟,没有对语文习的本质的认识,生是不可能“动”起来的。譬如,《穷人》一课的词语时,师不是机械地让生看和记,而是采用引读的方法,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在具体的导读过程中,这样富有艺术性的地方就更多了,留给读者去慢慢咀嚼。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