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营造和谐、灵动、智慧的新课堂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26:30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打开电视机,我们就会看到许多电视节目是从主持人与观众或者听众聊天开始的,随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一切便从交流开始,在轻松愉快的聊天中,心与心之间能够沟通了,距离感消失了。曾有幸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两小儿辩日》之前说: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可以上课了吗?可是我们才刚刚见面,彼此不熟悉,上课会很困难,这样吧!我先自我介绍一下,一共有六句话,这六句话中有真有假,请同学们在了解我的同时还要辨一辨,哪句是真的,哪句是假的?于是他向同学们说了这样六句:①我是靳家彦 ②我是天津人 ③我是南师大附小的老师 ④我今年60岁 ⑤《两小儿辩日》课文是我写的 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说完后学生一下子辨别出来了。其中我是南师大附小的老师和《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是我写的这两句话是假的,其它的都是真的,于是靳老师就表扬学生,你们分辨的清清楚楚,而且都是用嘴说了出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分清“辨”和“辩”。

靳老师与学生这种无拘无束的开场对话,使学生一开始就看到一位陌生的老师,渐渐觉得老师很熟悉,最后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大朋友。以至后来教师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不断地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学习,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到后来的课堂学习评价,早已看不出这是在借班上课,听课的老师为如此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惊叹,也真正领略了特级教师的风采。

    由此看来,真正的上课,其实未必是认认真真,一板一眼地教授,应该像靳老师那样,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活泼、平等的学习氛围,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灵动的思维---理想课堂的内核

   1、恰当地情景,促进思维

袁金华老师曾经在《课堂教学论》里指出:课堂教学活动尽管有不同的结构模式和活动过程,但是大体都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知识等基本环节。在感知教材阶段,一般要通过初步的阅读,讲述、展示、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适当地创设情景,能调整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状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优化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

2、合理地预设,发展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是呀,理想的课堂中,教师合理的预设是不能缺少的。

 数学论坛上曾经就“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进行过认真的探讨,一位网友曾这样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预习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精彩教学,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假如在学生预习时,出示引导性提纲;假如课堂变成学生交流自我习得某一知识时的体验;假如课堂变成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的质疑问难?假如课堂变成学生求异创新的舞台?......当前的课堂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模样-----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堂。说得很实在。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确定位置〉时,课的最后采用了特级教师找位置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拿着电影票去找自己的位置,教学时,她满以为学生一定会说:我是根据几排几座来找的,那知道现在的孩子去电影院的机会不多,即使去,很多情况下也不是对号入座的,所以孩子在课堂上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那样,结果,那位老师很是难过,觉得自己的数学课上砸了……其实,我觉得出现这样的结果,是老师预设不够,在分析教材时,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出现。另一个老师在上这样一课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于是,他采用了另外一种提问的方法:假如电影院一定要对号入座,你怎样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看来,教会学生向文本学习,借助于文本发展自己的思维,是人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素质。

3、自然地生成,创新思维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建构新知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获取不应该是教师和文本的直接给予,而是应该在学生充分经历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在理想的课堂中,我们非常强调一个自由度的体现,它既是课堂呈现的一种氛围,他可以是心灵的自由状态,也可以是无拘无束的争论过程,也可以是情感的自由宣泄的过程,还可是环境。我想:这样的自由度对于学生自然地生成一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听过一节优秀青年教师的语文课:《狐狸和乌鸦》,她故意穿着一身黑衣服,让学生把她当作乌鸦,学生来当狐狸。先让学生练读狐狸三次对乌鸦的问候,然后让学生学着狐狸来骗她嘴里的肉,学生个个高兴的不得了,摇头晃脑地练读起来,半分钟之后,学生就开始举手了,这时冯老师见同学还不够入境,就说:你们都得对我笑啊!要想骗我的肉,得讨我乌鸦的欢心,用语言来打动我!学生一出来读第一次:你好,亲爱的乌鸦!冯老师马上评价,嗯,假惺惺的口气出来了,但还不能打动我;学生二出来读了:亲爱的乌鸦,你的孩子好吗?冯老师马上走过去跟这位小朋友握手,真好,老师喜欢你的朗读。这时想出来读的人更多了,老师说:我的嘴里的肉快要被你们骗走了,谁再努力一点,就成功。学生们此时争先恐后想读,而且,一个比一个读得投入,语气把握的一个比一个准。这段教学设计,我觉得教师用“表演”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阅读,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我觉得冯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处理的是滴水不漏、课堂上学生跃跃待试,情趣浓浓,挑战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尤其是最后的听音乐续编故事环节,既轻松有效地调节教学氛围,师生沉浸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沟通。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