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31:50   

习成效作出科的分析和判断。
二、评价的功能
1、导向
本课程的评价要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导什么向?(1)引导生领会
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从改变意识观念入手,促使生主动地改变习惯性的习行为,以适应在习的系统结构、实施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与科课程有着质的不同的新课程。(2)引导生了解现实社会的文化走向。从宏观上防止活动中的新生文化依从于“另类”的个性而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3)引导生把握专题活动的研究方向。在允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习情境中以个别的形式为习者提供一个仅供参考的解决问题的方向。(4)引导生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小组合作是本课程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在合作习中,个体的优点可以被放大,但同时缺陷也不易“暴露”。因此本课程的评价在小组评价中兼顾个人评价,真正实现“面向全体的个别化育”。
如果说“导向”是整体地宏观地粗线条地对活动过程的监控与调整,那么纠
偏则是局部得微观地对一些细节的纠正。“纠偏式”的评价存在于活动的各个阶段,也存在于知、情、意、行各个领域。
2、激励
    传统的线形化问域窄,解答距短,因此,简单的外部激励(物质奖励)和基于竞争意识的比较性评价所引发的小范围的短期效应足以保证过程的顺利进行。但是,本课程的习活动是全方位开放的立体的,尤其在专题研究性习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是距离很长的弹性空间,它在充分保证生主体性实现的同时,也要求生全身心地持续地投入。况且,知识的对立,技术、信息的迅速过时,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以及社会问题的多科特征也决定了每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都伴随连续的“大运动量”的身体和脑部运动。如何使生大面积,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中,使综合实践课程不至于成为一个走过场的“泡沫”工程,成了本课程的重大课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师应该经常性采用赞赏性评价、富有自信的评价、富有使命感的评价、富有自我想象的评价。在此基础上(1)增加激励性评价的频度,使“量”得到保证。例如扩展评价主体,实施形成性评价和选择性评价,增加生获得成功的途径和机会。(2)增加激励性评价的深度,使“质”得到保证。例如变对结果的简单评价为对体验与收获的评价,切入生的经验领域和精神世界,例如使生的成果受到来自于专家、家长、社会的多方承认,例如系统地记录生的生长历程等等。
3、分享
传统的科课程过分追求“志”同“道”合。通过让生追求早已得到论证的唯一的正确答案牵引甚至控制生走上一条早已预设好的道路。习过程成了被动完成任务的过程,评价过程成了不容置疑的等待裁决的过程。也就是说习过程中缺少争鸣,习结果缺乏丰富性。没有争鸣就不可能产生共鸣,没有共鸣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而本课程的评价就志在促进“共鸣与分享”的发生。首先,由于本科程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取向,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民间”交流十分频繁,而本课程保护和支持这种交流状态,因此对交流本身作出肯定性评价,为“共鸣与分享”的发生提供了基本空间。其次,在交流过程中,师注重对“主流”成果进行面评引发共鸣,对“非主流”成果进行点评,促进共享,让生意识到别样的观点和思维策略。更重要的是,本课程致力于通过“展评”把生多样的个性化成果进行集中的展示,使生在大范围的多维多向的交流中高频率地产生“我也是这样想的”、“我也是这样做的”、“ 原来还可以这样想”、“原来还可以这样做”等等心理效应。使生不断地在“肯定自己与他人”中提高。

三、评价原则

1、参与性原则
在综合实践过程中,生的充分参与,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参与能增强
主体意识,参与能促进实践活动,参与能奋发习心态,参与能发挥群体效应。因此,本课程的习评价把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需要强调是,本课程对“参与”的评价,决不是简单地对出勤率的统计,因为参与决不是简单地“在场”,而是一种全员、全程、全心地投入。因此,本课程评价指向保证习者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心参与。全员参与,即人人有事可做,有事要做,决不允许少数优生“包打天下”。全程参与,即时时有事可做,有事要做,这就要求合作习时分工合理、科,决不允许少数能力较差的生被抛挤在协作系统之外。全心参与,即强调习者在调查、访问、实验、阅读、音画等多样的活动中用心体验,提高参与真实性,提高参与质量,决不允许滥竽充数。
  其次,评价本身应注重参与性。即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打破少数专家,
管理人员的垄断地位,师生、家长、社会都可以参与其中,让生觉得评价不是自上而下的一种硬性规定,而是自我设定的目标。而且评价实施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协商,民主参与的过程。师没有任何特权妄下定论,师只是一个中介人,一个条件提供者,习者和其他一切与活动过程有关的人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使评价过程成为多维多向的互动交流过程。
2、过程性原则
 本课程是重过程的课程。它要求生像科家、社会人一样参与、到被还原
的科发现过程,生活实践过程当中。因此,在本课程中对过程的评价和对整个过程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