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学杂感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19 14:36: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人文情怀

    提要:本文通过语文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语言的激活,文本解读的丰富性及个性化,学生主动参与,拓展情感空间等几个方面,探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人文情怀的培养。

    在科学扫荡我们生活的时候,在计算机化和数字化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疏于用书面去表达的时候,语文学科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有关语文课程改革的口号此起彼伏,推动课改越来越朝着人性化的方面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之下,语文教师应该体现其良心与职责,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的心智和人格健全起来。“如果划比重的话,单纯的知识和技巧该只占40%,而人文情怀的培养应有60%的绝对优势。”①新语文程标准也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②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大胆革新,创设情境,提供交流的平台

    情感教育该如何进行?怎样的一个过程才算是比较完美的?巴甫洛夫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人脑皮下居于中主地位的中枢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复杂无条件反射,并由此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情感体现在具有理性的人身上,是一种心理活动。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产生清楚的具像性知觉及表象,并以理性高度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由此产生和发展情感,这就是情感教育。③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源于知觉和表象,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是主体对文体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追求真实的交流和深刻的体悟,是情感教育的核心。而课堂上我们看到,在教师繁琐的提问干扰下,思维漂浮在热闹的问答上,学生由于没有沉静的阅读品格,这样的一种心智活动实际上已经消亡,情感体验也显得简单化、标签化、虚伪化。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作一些尝试:

    (1)大胆的开放课堂,设置情境。我们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境遇的悬殊,中学生对古典诗词容易产生“隔膜”。因此,古典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不可少,教师通过创作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亲近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专注倾听的心理机制。

    据闻一多的学生季镇淮教授回忆,闻先生给他们讲授“楚辞”,喜欢选择在黄昏时分授课。随着最后一抹晚霞的消逝,口含烟斗,腋下夹着布包的闻一多笑容可掬地来到教室。落坐后,闻先生点点头,高声吟诵一段源于《世说新语》的开场白:

    “痛饮酒,读楚辞,方可以为名士!……”

    在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之后,昂扬的激情师生之间弥漫开来。在单一的情境之下,学生往往感到乏味,课堂变化,开放课堂,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一个自然的人,我们提倡让学生在一种更人性化的环境下学习。“他们不能倾听小溪流水的淙淙声,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歌唱;学生仅仅在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④配合课本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课堂引向户外,徐徐的和风,蝈蝈儿的齐鸣声,夜空中星星的闪光,空气里弥漫开来的芬芳,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辅助,帮我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理解作者的情怀,构筑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2)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其他的艺术手段,会起到良好的功效。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语文教学也更具有时代性。以杜甫的《蜀相》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成都草堂的近况,截录展播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五丈原前的衰飒形象,先从直观上让学生有一种沧海桑田,华屋山丘之感,使教学在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中展开。与此相应教师应以深沉、伤痛的言语叙说,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及诗人坎坷经历。《在声音的世界里》则完全辅之以听觉上的刺激,课前聆听《奇妙的声音王国》,领略声音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美妙的旋律。

    二、发挥语言魔力,注重审美特性,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关键要从语言入手。这里包括师生诵读时的语言,也包括文本中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⑤“文学不管表达我们的感情还是社会生活主要靠的是语言,这种语言既有容量,又有节奏,又有色调。”⑥

    (1)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范读能力,声调的高低及表情的变化,手势的运用都要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范读《乡愁》宜用沉静、低缓的语调,哀婉的语气,把作者思念亲人,眷恋亲人祖国的感情表现出来。而诵读《安塞腰鼓》则要情绪高昂、亢奋,语速随着腰鼓的节奏而相应改变,充分感受腰鼓的气势。学生随着老师诵读,也要有“文章不厌百回读”的信念,常读常新。

    (2)其次,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审美体验。“什么是美感?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⑦教师应该传递文本阅读中的愉悦经验,让学生意会,学会欣赏。我们再次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其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喧声→莲动→舟行,我们以为作者是为热闹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情趣。“蝉噪林逾静”莲动并不与幽静相抵触,反而有摇曳生姿的动人神韵。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感知以动写静的手法,及王维诗中有画的特征。词语是美的,画面也是清新、淡雅的,学生感性认识因此而得以丰富。而《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醉”暗点“红”。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是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在这里,诗歌不能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读一些字、词、句中优美的意象,体味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阅读变成愉悦的审美的过程。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