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几种常见现象的思考-教学杂感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19 14:35:57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致力于学习方式转变的种种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小学语文教学一改往日机械灌输和条分缕析式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教育教学设计的首位,于是小语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必须承认,众多的尝试和努力可圈可点,其中除了给我们带来喜悦,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进一步思考的实例,这是任何新事物产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整个实验进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研究解决,才可能使得我们的课改工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看课评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些课乍看上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仔细琢磨起来似乎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效性方面还有点欠缺。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感觉到,有些工作我们做了,但在到底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上还欠考虑。所以,我们一方面应相信我们的努力是对的,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现问题的症结,剔除不利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这里,笔者把自己的发现和参考意见提供给大家,希望引起思考和讨论。

  一、关于资料汇报问题

  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转变和现代学习环境的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有越来越超前的趋势。现在走进语文课堂,教师不再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零起点”式的导语少了,新课的切人往往兼顾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新知接受水平,体现了“因学定教”的新教学理念,这是十分可喜的。其中鼓励学生课前搜集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课文,掌握课堂四十分钟难以提供和掌握的知识,这无疑是大语文观的具体体现。

  那么,是不是每每开课伊始,便让学生将所查资料不分轻重主次,一股脑地全盘托出呢?未必。一位老师执教《将相和》,开课让孩子汇报资料就用去将近十五分钟,其中有近十分钟时间是全班共同倾听一个男孩,照本宣科地念司马迁写《史记》的有关记载。由于孩子对材料不知取舍,又没有相关的史学知识,念起来十分费力,全班孩子听得也是云里雾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二、三学段阶段目标中又分别提出“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这“有目的”和“根据需要”解释了搜集资料不是盲目的、毫无选择截取的。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和帮助,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孩子最初可能在搜集资料时贪多、贪杂,但如果课前布置任务时就给出范围,提出要求,相信久而久之,为什么搜集、怎样搜集、搜集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还观摩了另外一节《将相和》,汇报资料时,老师要求学生主要谈一谈有关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地位以及蔺相如和廉颇对赵国的贡献(课后知道老师在布置预习时也是这样要求的)。于是学生们的汇报很集中也很到位,为课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这位老师要求的“谈一谈”很重要,学生在汇报资料时不是不管明白与否照念就是,而是把查找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再说出来。这样哪怕说的少一些,孩子也有切实的收获,反之,只能有过眼云烟的效果。当然,一些史实的时间、地点等是不需要背诵的,照说出来也无妨。总之,资料汇报要注意教会学生既能搜集,又会根据需要整理和提取,否则是白费功夫。

  二、关于回归文本问题

  语文课程四大基本理念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的时候,应该确立“大语文”的观念,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高度出发,着眼于语文课程实施的全局,使语文教学走出以往单一、闭锁、低效的困境。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也的确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更多的体验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但这并是不是说语文课可以淡化或者干脆就舍弃了文本、舍弃了品词读句和情感体验呢?回答是否定的。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阐述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回归文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不能丢。不仅如此,课标在着重强调语文的实践性的同时,写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那就是“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刻意追求”是针对以往“过于追求”而言的,而语感的训练和培养离不开对文本含义的准确把握。我们都知道文章是例子,而小语,面对的是小学生的最基础的“语文”学习,不抓好教材文本这个例子,又怎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又怎能给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有力的基础呢?我看过不少教师上《詹天佑》一课,报刊也登载过不少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分析评价之类,其中不乏精到之处,但当我发现在教师的支持下,学生们在课前或课上不惜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两端开凿法”和“中间凿井法”以及“人字型”线路包括背景画面那苍翠欲滴的青山都画得栩栩如生、逼真至极的时候,尤其有的评论文章对这种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举措大加褒赏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教者和评论者意识上的小小误区。试想,《詹天佑》是小学六年级教材,六年级学生行将小学毕业,难道不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体会出简单的空间形象么?假使有个别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太差,那么,课堂上老师又做了哪些努力以使学生的缺憾得到弥补?或者就剩下我们的孩子读不懂文中那些很清楚、到位的语言描述了。这就更提醒我们应该就文本而进行相应的训练,使我们的孩子能真正读懂祖国的语言,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形成“再造现象”。当然,我们不反对就文本中一些较生疏难懂的知识辅以动手做一做甚至更多的方式帮助理解,但若将这种动手做当成语文课的“正餐”,那就错了。还有一些课堂,用现代声像技术取代对文本的研读,甚至整节课都不看一眼课文,这也是不可取的。语文课一旦离开文本,上成了美术课、设计课、发明课和思品课(更多的是表演课)等等,便失去了语文的特点,便成了“四不像”,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或者说目的是残缺不全的。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教育规律,我们要在开拓创新的同时注意避免走向新的极端,要回归文本,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教材文本中发现、理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同时受到情感的陶冶。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