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对当前语文教育的思考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18:07   

——与一中学老师关于语文课改的对话 
 

读了对陆平老师的介绍,我被这位普通的教研组组长并不普通的思想深深打动。因为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一位负责任的语文教师面对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跳动的脉搏,而且这种感受的确十分真实,非常真切。我完全理解他的内心,因为我也有过8年以上的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作为长期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和部分参与了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下面我谈几点纯属自己的个人看法。 

一、如何看待当前的语文课改 

陆老师对“课标课改”有着无法消极等待和不回避的意识,更有为“民族一搏”的强烈的责任感,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如此,面对新课程提出的诸多新课题,才会产生困惑和迷惘。这一方面说明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有一个逐渐理解、消化和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新课程、新教材这一角度看,其自身的确也有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有一个基点应该明确,这就是语文课改是大势所趋。语文课改怎么改是可以讨论的,但不改是没有出路的。大家可以反思一下:本轮课改之前,语文课程曾被分解成几十个“能力点”,上百个“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些点进行“碎尸万段”式的肢解,这样的语文教学思路对头吗?当时的考试、当时的评价大家满意吗?我想答案不用我多说,发端于1997年的那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全国性大讨论已经非常说明问题。 

二、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在陆老师接受记者的访谈中,他谈到了课改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而且带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我不就事论事,因为语文教学是个复杂系统,我只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一点意见,不知对大家能否有所启发。 

在当前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高兴地看到,无论是实验区还是非实验区的一线语文教师,都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努力转变观念,探索实行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教师由于思想上的片面性,缺乏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往往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因此形成不少认识误区,教学容易走极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注意了多元文化却淡忘了如何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倡导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却丢了传统教学的许多优秀内涵;重视了学生主体而忘了尊重文本;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却忽略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注重了学习中的体验、感悟却不再提科学训练,如此等等。如不认真加以辨析,势必不利于巩固革新的果及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只是存在一种完全对立的、绝对排斥的、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应该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只要认识对头,采用的方法得当,它们完全可以达到互补的效果。所以,学会用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关系,是我们推进新课程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我们尤其要学会运用互补的观点,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如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要正确处理多元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与手段上,要正确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主客体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尊重文本的关系;在学习方式上,要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关系;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要正确处理注重体验、感悟与进行科学训练的关系等。 

三、关于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问题 

本次语文课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这是一种进步。何谓语养素素,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由此观之,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的意思。现在对语文素养讨论很多,这是正常现象。正像有人所说,课程标准不是圣经,在学术上是可以讨论的。更何况作为实验稿,它本身就需要吸收各种意见。 

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所作的具体解说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观之,“知识”与“能力”仅仅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它们并不平行并列,处于一个层面之中。有学者把它大致归纳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智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则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行为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到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 

由于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解释并不全是从操作层面给出的,所以导使第一线的教师觉得它是万宝全书,无所不包,或觉得它就是三个维度的不同表述,所以在课程实施时难以把握。我想,能不能换个角度,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教师理解浯文素养的含义呢? 

例如,依据加涅的观点, 教育论文在线 http://www.lw26.com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他们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习得的,这种习得的学习结果可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语文情感与态度。前四者都属于能力范畴,但态度却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涉及到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如一个人在车上不愿给老人让座,并不是他不具备让座的能力,而是缺乏尊重老人的态度。语文素养也可以用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解释。

1.言语信息。加涅讲的言语信息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如下一些类型的语文知识:(1)语言文字知识;(2)课文内容知识;(3)课文背景知识。语文课程中的言语信息,大致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知识视野、思想观念和文化品位。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