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旅途上-教学杂感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19 14:36:07   

——浅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上讲台、走出课堂


    长期以来,为什么语文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厌学、费时而效率低下的现象呢?很多教师都将责任推倒了学生的身上,对此我们作为教师能否做一个换位思考,不要把所有原因都推到学生的身上。教学本身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不应刻意地强调两者哪个更重要,而应将两者放到同一环境下,平等地审视和对待。如果忽视两者中任何一方,就等于破坏了教育环境,教育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内涵。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尤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怎样将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构建者。笔者通过实践和思考,从让学生“走进文本、走上讲台、走出课堂”这三个方面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以学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从而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过去,人们总是认为意义是作品所固有的,学生只不过是通过阅读得到它而已。但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学生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这种情感与形象,很难判断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两者已经水乳交融了,难分彼此了。如果我们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感动不了学生的心,学生打不起精神来,便会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会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

    1.创设问题情境,形成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教师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问题:(1)儿童多的地方是怎样的情景?(2)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呢?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2.创设形象意境,体悟文本意蕴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于是“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了阳光普照般的母爱。在意境中,情是被物化了的情,景是被情化了的景,真可谓是“景中情”、“情中景”了,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对某些地区的学生较为陌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如教学《水乡歌》一课,苏北地区的学生对“水乡”这一概念较为陌生,在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水乡的录像等手段再现水乡的美丽,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江南水乡,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获得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使学生很好地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从而让学生进入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

    3.创设想象情境,激活文本灵性

    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笔者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受姐姐在缠足前后的有什么不同;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畅谈自己的体会。如:学生在联系“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这几句品读时,学生便想象姐姐洗衣、烧饭、插秧和挑柴的情景,想象姐弟俩坐在门槛上,仰望湛蓝的星空,姐姐哼唱那悠扬的小曲,孙中山趴在姐姐的膝盖上静静地倾听……虽然家里很穷,但他们生活得依然是那样的快乐充实,那样的无忧无虑。而这一切都是在姐姐没有缠足前才能拥有的生活。“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姐姐是如何的痛苦作者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这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的学生说姐姐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央求着妈妈不要再缠了;有的学生说姐姐疼得咬紧了牙,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有的学生说姐姐不是在乞求,而是在绝望地呐喊……当学生读懂孙中山曾苦苦地请求妈妈不要再给姐姐缠足了,可这一切都是徒劳。“‘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此时孙中山站在门外,听着姐姐那绝望、凄惨的哭喊声,仰望苍天紧握双拳,发出悲壮的呼喊:“多么丑恶的规矩,多么愚昧的陋习,多么黑暗的社会……我要推翻这一切!”此时,学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还是现实生活的我了,从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