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及其思考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01 11:48:31   

功利性太强,它势必把语文知识、应试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这样的语文教学,除去分数,别无意义。

    字、词、句、章,结构特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说明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一切就像是闲置在墙角的农具,缺少了语文本该有的魅力、本该有的力量。

    英国作家德·昆西在《致一位青年的信》说:“文学的全部目的是给人以力量,而不是授人以知识。”

    语文的力量,来自于欣赏者文学趣味的生成、美好情感的孕育、价值观念的树立、审美能力的提高等等。语文的动人,源于研习者纯正、成熟的趣味。

    听听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的声音:在你丢掉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

    如果我们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备课笔记,抛不开学生的练习簿本,不能从琐碎的知识中走出来,不能从功利的历练中跳出来,那么我们所学的“语文”并不是真正的语文,这样的“语文”只能是大打折扣的语文。

    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趣味。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纯正、成熟的语文趣味,就会对语文产生发乎内心的好感,为它喜悦,为它忧伤,为它付出,为它收获。唯其如此,语文学习才能成为他一生的自觉行为,语文才能给人以力量,并影响他的一生。

    让知识像淌过学生心田的清流,滋养学生的心田,为他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

    只有我们的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才具备与美国学生一争高下的实力。

    三、课堂:无味并痛苦着

    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却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往往前有“阅读提示”,后有“思考练习”,它们像“伏敌”和“追兵”一样,把阅读“逼”向编者根据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训练目标”。在这种前后夹击的阅读处境中,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诠释与印证某个知识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④

    思考之三:让对话自然展开

    有人戏说,现在的语文课,特别是中学语文课,其实是“生理解剖”课和“信息处理”课,不仅语文教师自觉地成为“生理解剖”、“信息处理”的恭行者,而且学生也尽最大可能地被要求成为这方面的高手。在师生们看来,仿佛只有熟练掌握这两项技能,才能让语文这块薄田有上好的产出。

    问题的根本还在于语文教学在高考大棒之前低下了它本该高昂的头颅。高卷评判标准的“大一统”,“一言卷”的流弊造就了一大批限于“一言堂”的教师、苦于“一言堂”的学生。

    王蒙的小说《羊拐》被选入课文,课后练习要学生从一系列答案中选一个出来做小说的主题。标准答案是“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人应该与时俱进”。可是王蒙自己觉得这篇小说其实有很多层意思可以回味:既有想得到时没有得到、得到了不珍惜的意思,也有时间给人留下各种遗憾,还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等等。看到小说这样被肢解,王先生挺难受。⑤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语文课堂,应该起伏动人的诵读,展开自由的对话,涌动情感的激流,闪耀思想的火花,放射智慧的光芒!

    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回忆自己在狱中读完《红与黑》之后的情景:“我真想像于连似的死去。我浸沉在痛苦的孤独之中,把自己和这个主人公完全合二为一了。他使我激动不安,扰乱了我这狭小囚室中的卑微生活;我听见他的脚步声就在走廊尽头,我同他一起去淋浴。书获得了新的意义;我仿佛觉得,我读的是一篇对我本人的批判。” ⑥

    如果情到深处,不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上一节缺少了情感的语文课,只能像听一次空洞乏味的报告,让人打不起精神来。

    话又说回来,高考固然有很多的弊端,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不能找出一条较之高考更为合理的选拔人才的途径。既然“山不过来”,何不试试“我过去”呢?

    给自己松绑,还学生自由,从语文教师做起。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先行者、促进者,他应该成为文学欣赏的策划者、师生对话的组织者和语文“合唱”的指挥者。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然展开,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中到处涌动!

    四、双语:爱一个你好难

    在一次大市的“双语教学研讨月”活动中,笔者收到该市一所省重点中学寄来的课堂教学观摩邀请书,其中有一节双语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

    思考之四:让母语活力无限

    收到这样一份邀请书,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的课,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愿去听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文章将用英语来讲述,这样的失落是不能为我所接受的!

    我相信这位颇具挑战精神的语文教师的英语水平必定一流,但我不知道他会怎样用英语给学生讲清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这些语言精练而含义丰富的句子,也不知道他能否用英语将孔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激愤之情、凛然之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果仅仅是用英语来翻译课文,为“双语”而“双语”,那么,教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