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高中语文教学七层次尝试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08-12 08:28:26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试验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其“阅读”部分仍是分单元的文章选编。教材在对阅读训练的“说明”中,强调了各种能力(包括对各类文章的理解、分析、鉴赏、研讨、评价等能力)的培养;教材每课后面还以“练习”的形式把各种能力训练具体而有层次地加以落实。教学中,科学地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教学大纲》语),教师在这里有着广阔的活动天地。
    我在高语“阅读”部分的教学中,大体运用了七层次教学,即:读、背、解、评、写、做、悟。
    一、读
    读,是高语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教材课文的“练习”几乎都有此项内容设置。“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扫除课文障碍,字句能读得准确、通顺,文意能大体读懂、手法能基本理解。“读”的较高要求是:读出文体特点和内容特色:诗歌要读出节奏、韵律,散文要读出色彩、滋味;实用文体要读得清晰、明了,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墓前的讲话》,要读出逻辑魅力,文学作品要读出感染力,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要读出丰富、深切的感情。
   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己品读、互相听读,还要能作好范读引导。
    二、背。
    背诵,是高语教学中“读”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使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另一方面,背诵熟了,加深理解,有利于教学层次的顺利深入。我国封建时代教育方式弊端很多,唯这加强背诵,益处还是明显的。古代史书、文学名著中颇不乏这方面的例载。《史记》中屈原就“博闻强志”,《三言》中更有一篇有趣的故事《王荆公三难苏学士》,故事中王安石就是凭惊人的背诵,折服了恃才傲物的苏东坡。文学作品和史实虽不是一回事,而古代教育中背诵实绩却是难以抹煞的。现代著名学者朱光潜、钱钟书等先生们的巨大学术成就,与他们惊人的背诵功夫也是很难分开的。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评价郭沫若先生一句戏白“你这无耻的文人”时,信手一气拈来《水浒传》、《红楼梦》中三个同类例句,没有背诵的功夫怎能做到?钱先生著作中引述古今中外警辞妙语,珠联玉串,更让人惊叹其学问渊博和记诵的丰熟。中学阶段的语文,打好背诵基础,且不说便利教学,长远看,学生一生会受用无穷。
    有关背诵、教材“练习”有一些要求,内容多是古诗文名篇,现代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作品的少数段落。这还不够。要让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信念:凡精美文字,不论是诗是文,属古属今,都可以或应该背诵,不一定整篇都背,好的片断,甚至优美的词句就背。养成“堂堂课要背,篇篇文有背”的习惯。有的教师担心这会加重学生负担,其实不然。已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任务负担的轻重与完成该项任务的兴趣浓淡有直接关系。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精彩的讲授,学生连续听几小时都不觉负担;乏味的讲解,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所以,在谈论学习负担之时,若能注意学生的兴趣问题,才更科学。把学习负担只看作是学习内容的增加,这是不可取的。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十几岁青少年学生,记诵起来是很迅捷的,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文字,读个三四遍就可能背诵。米卢教练提倡“快乐足球”的成功经验,可为我们语文教学尤其背诵教学借鉴。
    在“背诵”这一教学层次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待背诵材料的情趣、理趣、语趣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怀着快乐去背诵,示范性地给学生介绍些背诵技巧,以提高学生背诵速度,强化背诵效果。
    三、解。
    有了前面阅读、背诵两步基础活动,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就会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明白、恰当的话解述出来。解述这一步教学,为学生初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了机会。教师对这些成果要给以充分肯定,不必求全责备。只要有一点可取,有一点价值,就予以表扬鼓励,以增强其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成就感和自信心,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教材“练习”中设计了不少考查学生解述能力的内容,极便于这一教学层次的开展。
    我在《读〈伊索寓言〉》一文的解述课上,结合文后练习第一题,就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让学生发表己见。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言:“课文中心意思是说,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孩子们只有不断克服单纯、幼稚,逐步成熟起来,这才能更好地生活于社会。”第二位同学站起来发表了不同意见:“本文中心意思是要说,成年人应该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纯朴、谦和、诚信、无私的社会,这社会才是真正进步的社会。”全班学生多数同意第二种意见。我也给以充分肯定,表扬了这第二位同学的善于思考,解述语言也准确、明白。对于第一种意见,我也同样给以赞赏说:“这个意见充分注意了改造社会任务之艰巨,很有见地。若是没有对现实社会的这样的认识,也提不出建造进步社会的要求来。
    对于学生的不够确当的解述,教师能给以有分寸的引导式评赞,既不挫伤其思维积极性,还能启示其寻找欠确当的缘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引伸教学层次。
    四、评。
    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作尽量准确、客观的理解和表述,是检验学生“懂”得怎样,评,则是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自己读懂、理解了的教材内容作一番分辨:是对,还是错?是优,还是劣?说出其“然”,还要讲出其“所以然”。这是在客观理解教材基础上的学生自己的主观认识。“评”这一层步的教学是对学生判断力的培养和检验。
    举个例子。在教学韩愈《师说》一文时,于读、背、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评述本文观点。许多同学称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大家联系现实人生说道:“今天,一些人官做高了,就看不起普通老百姓,有了钱了,就不屑与穷人打交道,更不必说请教老百姓,拜他们为师了。结果,做事为人,尽出丑态,损公失己,贻笑贻患。这些人,真该听听韩愈的这番道理。”对文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观点,不少同学不赞成。他们说:“在韩愈看来,圣人一定高于普通人,这恐怕太绝对了。韩愈自己就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古圣人不一定门门术业都精、都高,普通人中,精专一术一业者更不乏其人。说普通人远不及圣人,这不是自相矛盾而又极不合事实吗?拿今天的例子来说,安徽凤阳七户普通农民率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