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2:12:24   

让 语 文 课 堂 充 满 生 命 活 力

             赵琴华

                               宜兴市南新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是语文习的主人,是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关注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营造创新氛围,尽量呵护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师首先必须在活动中用心去呵护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课堂上要充分发挥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师只是生的“朋友知已”,引导生解决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生在宽容、和谐的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好地积极参与习,并在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具体做法的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会倾听,并且不是站在讲台上听,而是走到生当中,与生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近距离接触,让生感到,老师不是权威者,而是听自己意见的朋友。这种情况下,生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如:我在上《赤壁之战》一课时,当生自读了“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一段时,我叫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并说说各人的心里话。一生说:“我觉得士兵们很无辜!”我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便让其他同说说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最后,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曹军虽是战争的发动者,但士兵们是执行军令而已,他们的死是因为战争造成的,值得同情,只要人人热爱和平,天下才能太平!因为老师的倾听才有了这么自然的心灵对话与思想共鸣!

二、改变习方式,尽量为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习作为最重要的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生的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让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生能够自己、自己想的,都放手让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生智慧火花的地方,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语文科向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生探究性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习过程中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在《军神》一课,当生通过习课文,对刘伯承十分敬佩时,老师说:“假如刘伯承叔叔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话?”由于生已经与文本进行和深刻的对话,所以生能毫无造作地、真情实意地有感而发,他们会说得很感人。这样会了自主感悟,会了合作交流。不但培养了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还为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尽量提高习活动的参与率

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师在课堂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师创设有效的问题,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生在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时,我就在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习活动,让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中只有充分调动生的多种感官,让生在全方位参与中习,才能激发生的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突出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宽容地对待

    新课程中,要让生经历习的全过程,在自主习中去体验、感悟习的乐趣。我们的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生,把平等自由交给生。努力做到“书”让生自己读,“问”让生自己提,“果”让生自己摘,“情”让生自己抒,“话”让生自己说,“写”让生自己评。让生在“活动”中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与“”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师应宽容对待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位师在《赶海》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生逐段朗读课文,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二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生的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又如何能实现促进生的发展呢?

五、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促使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只有当每个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育目标,才能真正突出素质育的重点——培养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生,视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要根据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生成长的“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突出光彩的大舞台。   

    如:苏版第七册《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我想方设法对材进行新的处理,设计别具一格的导入新课,把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习氛围。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们,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接着播放九寨沟的录象,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看完之后,我请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此时,我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九寨沟,好吗?”同们无比兴奋地说“好”。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接下来的,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变枯燥乏味抽象的内容融入直观中,起来觉得生动有趣。实践告诉我们,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变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精神、个性丰富的人。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让它变成生乐于习的场所,让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