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下载论文听力动漫常用工具苏教人教新课标高中生自考在线教案作文

网站首页 | 试题中心 | 一轮复习 | 二轮专题 | 三轮冲刺 | 在线听力 | 教育论坛 | 家长学校
动画资源 | 自考资料 | 优秀作文 | 在线教案 | 状元纪实 | 园丁风采 | 学习方法 | 高考新闻
logo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高中生高考在线考题研究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注意代词确定答题范围
作者:佚名  来源:《新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6-06-03 04:11:44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是重点(2005年高考全国卷占22),同时也是难点(考生普遍失较多)。难就难在,既要有宏观的把握(如思路、结构、主旨等),又要有微观的研读(如重要词语、句子等);既有内容方面的问题(如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等),又有形式方面的问题(如语言、表达技巧等);既要深入理解,又要准确表达。不少

  考生模拟题做了很多,却并没有摸索出多少规律,所以答题时只能“跟着感觉走”,得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本文试图从一般复习资料不大着眼的地方,谈几点注意事项,帮助考生摸索一点带规律性的东西,供复习时参考。

  一、确定答题范围,特别注意“这”之类的代词。

  命题者就某句话或某个短语设问,答题的依据可能就在这句话或短语的附近(前面或后面),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到这句话或短语所在的位置(命题者往往在下面加横线)。如果答题的依据不在附近,命题者往往会用“联系全文看”之类的话加以提示。

  有时据以设问的句子或短语前面会出现“这”之类的代词,则更明确地指示了答题的依据所在。如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第1题是这样的: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地兴奋和感激”?

  答案涉及文章第2段,原文如下: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如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这一题是就“万地兴奋和感激”设问的,全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地兴奋和感激”,而“这”明确地指示了考生答案的依据就在上文。答案是: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同样的情况还见于2002年北京卷《一片树叶》的第4题第②问和2004年北京卷现代文阅读第3题第③问。

  二、答题要全面,特别注意承上启下的词语。

  有些问题的答案的要点不止一个,对此,命题者往往明确要求考生几条回答,如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第2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根据文意,两点对此概括说明。有时用“哪些”字样暗示,如2002年北京卷《一片树叶》的第4题第②问: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但有时候命题者既不明确要求,也不作暗示,这就要求考生认真析文本有关内容的层次。此时敏锐地抓住一些标志性词语显得尤为重要。如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第3题是这样的: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涉及文章的第3、4两段,原文如下: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倘恍和朦胧中超 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的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心灵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跟着踯躅……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巧,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命题者据以设问的短语“唐突地劝慰他”出现在文章的第3段,考生不难发现答题的依据紧随其后,而第4段开头有“更何况”三个字承上启下,无疑告诉我们“劝慰”的理由有两条。这一题的答案是:①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②千辛万苦学得的技巧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2002年北京卷《一片树叶》第9段开头“同样”一词,也具有这样的标志作用,告诉考生作者的“感悟”(即原文的“启示”)有两点。

  三、答问要一致,特别注意题干中所引短语的类型。

  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1题是这样的: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答案涉及文章第2段,原文如下: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解,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命题者据以设问的“童年的烙印”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词“烙印”是名词。相应地,答案也应是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根据该段③~⑥句话做出的答案是: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四、答案既不能照抄原文,应抓住并整合文中的关键词。

  仍以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第1题为例,该题答案就是根据“俞伯牙”“钟子期”“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琴声”“感应”“领悟”“情思”等关键词语整合而成。

  同样,上述就“童年的烙印”和“生命气息的载体”、“心灵欲望的载体”设置的问题,答案也只能根据设问的角度,整合加工有关语句做出,既非照抄原句,也非凭空臆造。


Tags: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上一篇gao:高考化学稳拿高分的关键点
下一篇gao: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注意事项


    评论: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注意代词确定答题范围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 验证码:


本类热门阅览
  • 1安徽一线教师分析合肥二模各科
  • 22006年高考理综化学新大纲解读
  • 32006年高考试题分析(二)
  • 42006年高考试题分析(一)
  • 5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设题角度及应
  • 6高考英语听力应试策略(3)
  • 7高考英语冠词考查的四大重点
  • 8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
  • 9抉择类作文训练讲评
  • 10高考研究系列--多面体与旋转体
  • 11高考成语使用方法详解12例
  • 12安徽合肥六中一线教师详解三模

  • 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
  • 高考现代文主观题答题技巧:句不...
  • 高考现代文主观题答题技巧:从题...
  •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
  • 名师辅导: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
  • 高考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注意事项
  •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注意代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