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中1997年任理科实验班班主任兼任语文课教学。所任课班级高考取得优异成绩。2000年任文科班语文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曾任《语文周报》特约编辑、《高中学习指南》特约撰稿人。 启示之一: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夸张一点讲,高考语文试题的答案有一部分就在卷子上,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如1998年高考第28题:[例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一题干的创设情境是“第三自然段中种太阳花的经历”,设问的角度是“这样写的作用”。要想明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首先必须明确“这是什么写法”,而这就是命题意图!本文所赞颂的并非“太阳花”,而是“玉簪花”,第三自然段作者写自己种了又名为“死不了”的太阳花,结果还是死掉了,而“玉簪花”却“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由此可见,作者是用“太阳花”来反衬“玉簪花”。强调“玉簪花”生命力之旺盛,这就是“这种写法的作用”。也就是答案的内容。 启示之二: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现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一点分析和挖掘。 让我们来看1999年高考第21题: [例2]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题干中所说的“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显然是五种结果,形成这五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由果推因”,而这正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方向。文中五处“有人说”十分显眼、前因后果的关系也十分明显,因此,形成答案并不困难。同样,第二问“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是“果”,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第一问所批评的五种错误观点,因此第二问的答题方向便是“由因推果”,对应的就是文中“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句,适当归纳,提取“公因式”,便能形成答案。 启示之三: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 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如1997年高考第27题的题干,就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例3〕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 。这道试题的题干中有两个信息十分重要,值得我们来品味,一是“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其言外之意是“肯定了其中一部分”;二是“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其弦外之音是“否定了其中一部分”。它能启示我们回照原文,去理清文中作者肯定《古文辞类纂》的内容以及否定该书不足之处的内容,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各自的语段或句子,这就是答题的区位,即第一、第二和第四三个自然段,作者肯定了这部书“材料丰富、能分门别类”,否定了其严守教条的思想和分类不够合理简明,这就是答案。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实在是一种十分重要而且有用的信息,认真分析并充分利用它,将会给我们准确、快速地解答主观性试题带来莫大的帮助,会使我们获益匪浅。 启示之四: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如“例3”的题干,就能显示答案应采用的句式,因为答案含肯定和否定两面,因此需要采用题干中“虽然……但……”这样的转折复句的形式去表述答案,即“虽然材料丰富、能分门别类,但严守教条、分类不合理简明”。 再如1998年高考第27题第(1)小题:〔例4〕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作者为什么会吃惊? 该题的设问角度是“作者为什么会吃惊”,很显然“作者吃惊”是结果,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题干启示我们,要用“因果解题法”中“由果推因”的方法去推导出原因,而“原因”就是答案。在原文第一自然段中与这一句构成“前果后因”关系的一句话是:“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一开”“一惊”,照应密切自然,而且也符合“一惊”所反映出的瞬间情感波澜。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就是“没几天便是立秋”。 高考现代文主观题答题技巧: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