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第六章 呼吸 第二节 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第二课时)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7 08:06:46   

  

三、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

  2.引人新课: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体内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这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3.加强直观教学,学习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个科普片"生命河",其中有关于气体交换的原理及呼吸全过程的内容。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曾多次播放过该片。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先放映该片中有关呼吸部分的录像,在学生看过录像后,组织学生讨论,达到学习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的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本教材配套发行的投影片,设计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活动示意图。教师可以边演示该投影片边讲解。另外,本套投影片中的“淋巴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也是活动片,借用该片中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关系介绍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有利于学生理解组织里气体交换的过程。

  此外,血液循环电动和手动的演示仪也有助于内容的教学。在学习“体循环”时,学生已经知道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包括气体交换。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由于血液中的氧供给细胞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在学习“肺循环”时,学生也已经知道肺泡中的氧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了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利用血液循环电动和手动的演示仪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知的血液循环知识,并将这部分知识迁移到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中来,从而温故知新,降低了理解体内气体交换过程的难度。将体内气体交换的知识集中于解决气体交换的原理上,可以突出本堂课的重点,集中解决气体交换的原理这一难点。

  以上三种方法,可以综合考虑。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程序。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力争直观教学,以降低理解的难度。如果能设计一些学生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则更好,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学习了体内的气体交换后,指出: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由此过渡到呼吸的全过程。

  4.安排小组讨论,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活动(1),小组讨论,总结呼吸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讨论题:
  ①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些相互联系的环节?
  ②每个环节的原理是什么?
  ③呼吸的意义是什么?呼吸全过程所包含的各个环节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④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⑤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⑥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比吸人的气体中氧少?
  ⑦请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用文字简要概括呼吸的全过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文字总结最准确、最简练。请将本题的讨论结果写在投影胶片上。

  活动(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开展班级讨论。
  请各组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展示学生写的投影胶片。还可以请学生对各组的文字总结进行评论。教师应以赏识。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品”,给学生以自信。若学生的总结较好,教师可以不再重复。若学生的总结有欠缺,教师在总结时,务必尽可能引用学生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若学生的文字总结较好,教师可以不再写板书,就用学生认为好的,或就用各组各自的总结。在讨论时重点把一下关,即若有科学性错误,也要引导学生自我纠正。

  通过讨论呼吸全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会导致呼吸障碍,过渡到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5. 安排阅读和讨论,学习煤气中毒原因及其预防的知识。
  请学生先用2分钟时间看书P. 66煤气中毒及其预防,然后在小组中议论,是否看到过或听说过煤气中毒的事件;自己或自己认识的人中是否曾有过煤气中毒的经历;是否注意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有关煤气中毒的事件的报道;煤气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煤气中毒等等。

  6.本课小结:

  请从呼吸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
  (1)由于冬季用煤火取暖时,炉子不装烟筒或烟筒排气不良,室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的通气,将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空气吸入肺泡内。
  (2)进入肺泡的一氧化碳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扩散到毛细血管的血液中。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200多倍,并且结合以后再分离的速度极慢,于是,人体血液中会缺氧。
  (3)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血液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造成全身缺氧。
  (4)人体血液中缺氧,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受阻,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得不到氧,发生呼吸障碍,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这个小结应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小资料

  1.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肺中的气体交换只是单纯的扩散,没有主动运输。吸入肺泡的空气和由肺动脉运来的血液相比,前者含氧量(氧分压13. 32kPa)高于后者(氧分压5.53kPa),而后者含二氧化碳量(二氧化碳分压6.115kPa)高于前者(二氧化碳分压5.53kPa)。两者的气体交换完全是按扩散原理进行的。由于肺的气体交换只是按递减的浓度梯度进行,因此,在空气中缺氧的情况下,如登上高山时,会出现缺氧的症状。

  2.潜水哺乳动物适应缺氧生活的特点:

  海生的哺乳动物,如海豹、海豚,鲸等有很强的潜水能力。灰海豹可以潜入水下100m达20分钟,抹香鲸可以潜入900m达75分钟。它们的肺很小。海豹肺含氧量只有全身的5%。人肺含氧量约为36%;海豹血液含氧量高达全身的70%,人血液含氧量约为51%。潜水哺乳动物的脾脏均较大,可贮存大量血液,它们的血液量比非潜水动物多2~3倍。它们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海豹每千克体重含氧量比同重量的人多2倍。

  海生的哺乳动物潜水时,血液大部分被调集到脑。脊髓和心脏等对缺氧敏感的器官,皮肤。消化系统等血流量则相对减少,对肌肉也很少供血。它们的肌肉本身贮氧多,缺氧时还可以通过糖酵解获得ATP,固此,可以在其长时间潜水时,血液不入肌肉。

  海生的哺乳动物潜水时总是先呼气,使肺缩小,然后潜水。这样,既可以降低血液中氖的含量,叉能减少其上升时因压力降低而产生气泡。

  潜水哺乳动物的结构特点与生理机制,与其潜水缺氧生活相适应。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