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苏联解体的历史思考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8 14:08:54   

  
  
  
  
   1991年12月25日晚上,戈尔巴乔夫作为总统,在发表最后一个简短的电视演说之后,印有镰刀锤子的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降下,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苏联的解体,如同本世纪初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样,都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联的兴亡,又一次表明,一种新制度的成长和成熟,总是伴随着无数曲折反复的历程。尽管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看,70多年也许只是稍纵即逝的一瞬。然而,在世界现代史上,它毕竟是一个不太短的时期。尤其在社会化大生产和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落后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已成为历史潮流的当今社会,大半个世纪足以使一个民族经济腾飞和社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事实上,苏联在它的发展进程中确实有过辉煌的成就,它拥有丰富的资源,辽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和强大的国力。可是,这样一个曾经同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为什么会忽喇喇如大厦之倾倒,在很短时间内毁于一旦?对于这个问题,世人正在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作为苏联史研究工作者,经常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十月革命的胜利,新生苏维埃政权经历的磨难和考验,列宁、斯大林时代的交替,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和强化,苏德战争的生死搏斗,战后美苏冷战格局的出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风风雨雨,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国家步步陷入泥潭,直至最后的解体,这一连串的历史进程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不能不引发出许多历史的思考。
  
   思考之一,苏联的解体和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近年来,苏联思想界一片混乱,除了那些赤裸裸的反共言论,有的学者把他们国内遇到的种种问题、危机和困难,归咎于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提出了诘难,说什么十月革命犹如“潜入没有灌满水的游泳池去游泳”,是“唐·吉诃德式的行为”,是“俄国的悲剧”。这些言论,使我们联想起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和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考茨基等人的那场争论,其论据和论点如同一辙。历史已经裁决了论战的是非。事隔70年以后,为什么又有人要将十月革命看作一种“原罪”加以谴责呢?本来,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和苏联的解体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根据。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懂得,不能把拿破仑第一帝国的崩溃归咎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同样,也不能把苏联的解体
  
   归咎于70多年前的十月革命。
  
   关于如何看待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这里只想强调以下三点:其一,任何一场革命,都不可能在条件完全具备、万无一失的情况下进行。革命不是涅瓦大街上散步,它总是不平坦的,有风险的。对革命家来说,不顾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盲目蛮干,搞冒险主义,固然是不足取的,但也不敢拘泥于去计算和对照某种条件的余缺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在应当积极行动的时刻不敢行动或动作迟缓,同样是不足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总是以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革命时机,敢于革命,敢于胜利。正如德国著名的革命左派罗莎·卢森堡所说:“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从它在三月爆发到十月革命)就其一般进程来说,是完全符合英国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发展图式的。……革命自然而然地按上升线展开:从温和的开端发展到提出愈来愈激进的目标,与此相应,从各阶级和各党派的联合发展成最激进的党派的独占统治。”她又说:“一个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在勇气、魄力、革命远见和彻底性方面能做到的事,列宁、托洛茨基及其同志们完全做到了。西方社会民主党缺乏的全部革命荣誉和革命行动能力都在布尔什维克身上体现出来了。他们的十月起义不仅确实挽救了俄国革命。而且也挽救了国际社会主义的荣誉。”①其二,俄国原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沙皇统治极端黑暗腐败,世界大战进一步加剧了反动统治的危机,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后建立起来的临时政府又立足未稳,力量脆弱,政府舞台上各党派纷争迭起,布尔什维克党利用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一举夺得了政权。诚然,由于俄国尚未进入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是有欠缺的,“先天不足”的。然而,即使如考茨基所说是一个“早产儿”,那也应当承认,它毕竟是一个有生命的婴儿。人们的责任是要在后天精心抚养它,保护它,使这个社会主义婴儿成为健壮的巨人,而不是因为其“早产”而人为地否定它,抛弃它。
  
   列宁当年反复告诫说,俄国革命将是“开始容易,继续困难”,就包含这层意思。遗憾的是,社会主义苏联70多年的历程,未能完全弥补“先天不足”带来的缺陷。其三,从十月革命所处的整个世界历史时代看,那是一个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刚刚迈入垄断阶段,各种矛盾纵横交织,到处显露出资本主义贪婪、野蛮、凶残的阶级本性。资产阶级在压榨本国劳动人民的同时,还要通过对外战争,掠夺殖民地人民,以牟取最大限度的本阶级的私利。于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革命也就和战争伴随在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这个庞大而虚弱的帝国陷于绝境,给革命冲破这个薄弱环节提供了机会,而帝国主义之间的互相残杀又使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一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于是,社会主义终于在一个国家里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
  
   思考之二,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起来的。本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任务,可是,历史的发展却把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推到欧美先进国家的前头,而在这里,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小农在国内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文盲占人口的多数,社会化大生产的任务远未实现。所以,当俄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在执政的共产党人面前,实际上同时提出两大任务:一是巩固政权,实行社会改造,一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实现现代化。而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这一点,列宁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十月革命后不久,他就明确提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②在列宁看来,“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③毫无疑问,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对落后国家来说,这个任务尤为重要而艰难。列宁期间,因忙于对付国内战争和恢复经济的巨大任务,还未能倾注全力去进行经济建设。至20年代后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才提上了日程。平心而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是相当重视的,他以高度的热情关注着国家工业化的速度和资金来源,五年计划的制订和完成情况,他巧妙地利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引进一大批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他亲自提出许多工业化的方针和口号,倡导社会主义竞赛运动,从而使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多一些时间,就从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17%以上,苏联用了十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五十年到一百年走过的路程,奠定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使苏联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这是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物质保证。20—30年代,正当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而动荡不安的时候,苏联却以勃勃生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