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胁迫转换与优化配置——以三峡库区为例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41:12   

提 要 三峡大坝蓄水淹没土地、库区移民安置和新城及工矿迁建等带来了库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巨大变化。为此,如何构建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的宏观土地利用类型新格局,不仅是近 10 年内百万移民安置和生产布局的重点,而且关系到库区未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在土地淹没与置换的胁迫条件下,库区土地资源类型转换的方式与过程;从要素控制、地段设计到系统模式优化的不同层次,提出了库区土地生态设计模式与措施;并从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库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方案。

关键词 土地类型;胁迫转换;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1)04-0334-07

  三峡库区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是指按照大坝正常蓄水位 175m 淹没所涉及的重庆和湖北库区的 20 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为 5.54×104km2,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合占 97.1%,是典型的山地区。三峡大坝蓄水淹没大量土地,对库区土地利用产生重大的胁迫作用,尤其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冲击,主要是生产活动的地域空间大大缩小,耕地资源锐减和非农建设用地的增加呈失衡发展态势,促进了库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迅速转换,从而加剧了人地矛盾。同时,大坝的兴建又给库区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关键是要立足于库区山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抓住国家投入、对口支援和库区优惠政策机遇,科学规划和优化用地布局,培育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特别是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大农业的结构与布局,走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高效生态农业的道路,对于改善库区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是指一定时间序列之内的不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在地域空间上置换与更替的过程,是实现区域土地利用动态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与途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基本驱动力在于人类的外在胁迫作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演化发展,前者是一个直接的、短期的和自觉的驱使过程,后者是一个间接的、长期的和自发的演替过程。

1.1 人类外在调控下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

  人类对土地利用类型外在调控的基本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即按照地区国民经济和各产业部门发展的用地需求,以土地资源适宜性为依据,以现状土地利用为基础,对一定时期内的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作出战略性的部署与调整,最终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换程式反映出来,并进行实地定位(划定改变后的用途范围)。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利用具有两方面的重要特性: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主导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二是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受大坝蓄水土地被淹没而使库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地空间缩小的制约(外在胁迫性),由此决定了库区土地资源的未来供给及其空间分布的显著变化,增强了土地用途间的功能竞争性(图 1)。

nr20010406-1.gif

图 1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换程式图
Fig.1 The process model of spatial conversion of land use types in TGRA

  在空间上将实现 4 种形式的转换:一是 175m 水位线下河谷平坝地被淹形成水域,损失良田 1.79×104hm2;二是低山丘坡及台塬区耕地因新城镇建设、工矿迁建和移民新村建设使部分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如新规划建设占用耕地,秭归县为 0.12×104hm2,巴东县为 0.03×104hm2);三是>25°坡耕地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将逐渐转换为林牧业用地 (26.34×104hm2);四是荒山荒坡地开发改造为耕地 (1.10×104hm2) 的力度加大,但总的潜力较小。主要利用类型的转换特点:①未利用地,主要包括中低山的荒草地和耕地中的田土坎地,通过开发整理后转换为耕地、林地、园地和牧草地,将使库区土地利用率提高 2.03%;②园地淹没数量较大,而适宜改造为园地的后备土地资源又有限,因此,主要依靠农业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如退耕还园)和农村居民点缩并(如退宅还园)达到其稳定发展。在布局上由过去主要在河谷地带向低山丘陵坡地转换,而且逐渐由布局分散向集约型转变,品种由普通型向优质型转变;③林地面积显著增加,逐步形成山上涵养水源林、陡坡地水保林、缓坡地水果经济林和沿江岸防护林的分布格局;④牧草地通过陡坡地退耕还草和未利用地改造的途径,面积有所增大,主要集中布局在中低山陡坡地;⑤建设用地总的趋势是城镇集约化、工业园区化、交通网络化,在地域布局上将更强调集中、集约和高效利用的原则。

1.2 自然环境演替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

  三峡库区地表起伏、高差悬殊,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下,自然环境的时空演替具有独特的分异特点,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形成垂直自然带分异,在不同自然地带内又因中小地貌、土壤和水分条件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土地类型组合格局。这种格局极易受外界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特别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诱导与胁迫作用将加速土地类型的演替,从而促进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换。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进化性演替,即土地类型的演化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土地适宜性提高的方向进行,促使土地生产力和植被覆盖率的显著提高;二是退化性演替,即土地类型的演化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退化和土地适宜性的降低,使土地垦殖率增大,甚至出现大面积的裸岩地或荒草地。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演替,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序列内使特定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换。根据这一原理,库区土地生态设计与优化配置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人类积极的政策调控与经济调节的作用,逐步改善土地自然要素特征,包括土地覆被、土壤质地和坡度等,促进土地资源质量提高和利用结构与方式的转变,达到土地利用适宜性与其生态性的合理匹配,以促进土地类型向进化性方向演替(图 2)。尤其在农林牧用地多业交错分布的边际地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大,所以,土地类型演替频率快,一旦发生退化性演替,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相当困难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