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胁迫转换与优化配置——以三峡库区为例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更新时间:2005-11-21 10:41:12   

3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依据库区土地资源适宜性特点,综合考虑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方法,寻求各类用地之间的最佳比例与组合方案的过程[8]。包括设置变量、确定约束条件、构建目标函数和形成方案等 4 个环节。

  变量设置满足 3 个基本原则:一是土地利用类型的设置要符合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程》,同时应真实反映库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异的基本特点;二是各变量在地域上相互独立,并具有综合性和典型性,粗细得当;三是各变量的效益资料容易取得,以便于确定各类用地的效益系数。据此共设置了耕地 (X1)、园地 (X2)、林地 (X3)、牧草地 (X4)、城镇用地 (X5)、农村居民点用地 (X6)、工矿用地 (X7)、特殊用地 (X8)、交通用地 (X9)、水域 (X10)、未利用地 (X11) 等 11 个变量(单位:hm2)。

  约束条件包括生态环境约束、土地面积约束、人口容量约束、劳动力约束、政策约束和市场经济约束,具体包括 13 个约束项[9~10]。其中,生态环境约束项包括森林覆盖率 (≥54%) 约束和耕地最大适宜面积 (≤1239493hm2) 约束,也即确保>25°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不少于 245636hm2

  根据近 10 年来各类用地单位面积效益的统计与调查数据,并进行变化的数理分析和模拟预测,得出平均的价值向量 (C)。据此,构建了如下的目标函数

S(X)=5685X1+8742X2+225X3+6645X4+2468500X5+98240X6+3615420X7+55400X8+62000X9+1935X10+X11

  S(X) 反映的是满足生态环境建设、耕地保护和劳动力就业等约束条件下的经济总量最大化目标,因此,较好地兼顾了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效益。

  通过 Mathematical 4.0软件运行求解,得出各类用地优化配置结果(表 3)。

表 3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
Table 3 The optimal allocation scheme of land use in TGRA

   用地类型 现状利用 优化结果 增减 (%)
面积 (hm2) 所占比例 (%) 面积 (hm2) 所占比例 (%)
X1 耕地 1485129 26.82 834587 15.07 -11.75
X2 园地 127136.5 2.30 312970 5.65 3.35
X3 林地 2336689.2 42.19 2990686 54.0 11.81
X4 牧草地 101943.2 1.84 129727.6 2.34 0.50
X5 城镇用地 24865.5 0.45 25122 0.46 0.01
X6 农村用地 218489.4 3.95 209576 3.78 -0.17
X7 工矿用地 20167.5 0.36 27562 0.50 0.14
X8 特殊用地 2498.7 0.05 3462.7 0.06 0.01
X9 交通用地 57980.6 1.05 62452.4 1.13 0.08
X10 水域 189687.8 3.43 257783 4.65 1.22
X11 未用地 973719.9 17.56 684378.6 12.36 -5.20
   合计 5538307.3 100 5538307.3 100 0.0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