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教学杂感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19 14:32:47   


    毋庸讳言,本文的基本宗旨是提倡语文教学应少讲多读。多少有识之士也持同样的观点。许多报刊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刊载文章,批评老师“讲风盛行”而学生“读风不起”的现象,并提出种种建议,如:“读要贯穿语文教育的全过程”;“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要以情导读”;“读要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要既让学生‘读出’(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让学生‘读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等等等等。这些建议有不少是真知灼见,是经验之谈。然而,让学生读来读去,读入读出的对象,仅仅是一篇短短的课文,那个读的效果恐怕不妙。请问,谁愿意一遍两遍、三遍五遍、十遍八遍地诵读同一篇文章?对现代文,让学生读一遍可以,读两遍尚有热情,读三遍就很勉强,读第四遍就反感了。一味地读、读、读,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腻味,进而生出逆反心理来。

    综上所述,高中现代文多讲不是,多读也难,何不把它从高中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另外,编一本拓展性的“课外阅读教材”(量相对大些,再大些);并加大学校图书室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再开辟班级书架。总之,尽可能让学生随时可以得到自己所喜爱的书籍,在书山学海中恣意驰骋。

    假如真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话,还怕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不能提高,还愁学生不能从容地面对高考试卷?

    高中语文教材在删掉现代文后,再适当增加些古文。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量实在太少了。我们删现代文,增古文的举措,就能弥补这个缺失。这里再补充一句:教古文,“讲”也要适度。对此,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清•颜元在《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一文中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的就是教学要注重精讲多练。练习什么?练习写作。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巨擘,还不是从诵读“子曰诗云”开始,经受中国古代文学雨露的滋润,在打下了极其深厚扎实的文言功底的基础上,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结果么?由此可见,学好古文,加上勤于练笔,就能写好现代文。

    再从高考的角度讲,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占一定的比例,而这些文言文无一例外地选自语文教材之外。假如我们古文阅读量少,古文底子薄,面对这一些陌生的考题就很难应付。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现状就是这样——古文少,现代文多。如果删掉现代文,然后大大增加古文的数量,从而扩展学生们古文的学习面。通过努力,学生们的古文底子就会变得厚实,相应也就增加了高考语文取胜的砝码。

    当然,学古文并不纯粹是为了高考,这仅仅是一个话题。一个人文学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古文修养。作为永远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本分。所以,我们要学好古文,写好现代文。

    本文所提“把现代文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的观点,只是一己之见。也许有失偏颇,也许甚至是一种偏激。自以为有理,不知是否真有理。

    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


    作    者:李克东(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多年)

    通讯地址:江苏省启东职业教育中心校(启东市启秀北路536号)

    邮政编码:226200     电话:0513-3313786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