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16 04:23:58   

习,套用一位著名汽车推销员的话说,就是“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   
有个孩子在问卷调查时写下的一段话,充分论证了孩子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成功,也能用自己的方式成功。他说:“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不是用一种方式让我们来读课文,而是让我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习。我喜欢画画,一边读一边画,不一会儿便把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夏、秋、冬四季画了下来。我的同桌忍不住抢过去欣赏,还不时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呢!”其实,孩子习的方式很多,譬如查阅资料,丰富理解;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沉思默想,而识之等等。只要他们觉得实用可行,都应鼓励。
三、让我有空间自由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给予孩子们自主习的空间越大,他们越得兴趣盎然,有98.6%的生表示对课堂习中的“演一演”“赛一赛”“猜一猜”“辩一辩”等形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一步追问其原因,他们大多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比如,一位《一件运动衫》,出示了以下四个思考题,供孩子选择解决,并提出,第三、四题较难。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2)读课文的时候,你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你怎么想?     
(3)从“我”的运动衫“得——失——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了“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买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课堂上,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孩子偏偏挑最难的问题来回答,并且相互间暗暗竞争,一个比一个说得好。     
习需要空间。既然是空间,就有它的界限和维度。空间小了,不利于习发挥;但空间太大,让孩子不可捉摸,也不利于孩子习。只有建构适度的习空间,才有利于孩子自由发挥。
四、让我带着问题上路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8.8%的孩子有提问题的欲望,51.4%的孩子主动争取提出了问题,32.1%的孩子想提问题但没有机会,还有26.8%的孩子在上完课后有问题提出来。可见,大多数孩子是希望“让我带着新问题上路”的。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应该成为孩子们课堂习的一种时尚。     
我们还注意到,民主,平时善于启发诱导,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就有价值,否则,问题仅限于文章的字词、公式和定理本身。比如,一位《三峡之秋》,有个孩子提问:“课文为什么在最后一段才说‘这一天是中秋’?”这个问题颇有价值。一是它涉及文章内容,文章按早、中、晚的顺序来写三峡之秋,最后一部分写月上中天,接着写“这一天正是中秋”,衔接紧密;二是它涉及到文章结构,文章开头写“三峡已是深秋了”,最末写“这一天正是中秋”,前后照应,浑然一体;三是它涉及到文章的主题,作者写三峡之秋,意在赞美三峡,而中秋佳节,正让人联想到团圆,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意境,所以“这一天正是中秋”具有隐射主题,开拓文境的作用。
五、让我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习,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它也是一种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研究孩子们的课堂习,我们不仅仅把目光指向孩子们的未来,也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100%的孩子渴望在课堂习中享受到快乐,但真正享受到快乐的平均只有57.6%。有的课,几乎没有几个孩子感到快乐,有的只是无奈、无聊、没意思。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感到,孩子课堂享受快乐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搞笑层次,只是形式上说笑,没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到习的快乐;二是浅尝层次,孩子们享受到了习的快乐,但仅停留在表层;三是实质层次,孩子深入到习内容的宏大世界中,真正体会到了习的乐趣。据我们调查,在现实中大约15%的课堂达到了第三个层次。请看一个案例:     
师:读了这篇文质皆关的课文《观潮》,请展开想像,你准备什么时候去实地看一看?     
生:我准备暑假和爸爸一起去,乘船在钱塘江上游览,并拍一部MTV。要是我今后成了明星,这可值钱啦!     
师:即使进博物馆也很有价值!(众笑)     
生:我会自己开着一辆豪华的红色奔驰去,并带上漂亮的歌星女友,一边赏潮,一边听歌。     
师:你真行哇!成了歌星的老公。不过,钱从哪里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