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文章不厌千回改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16 03:58:26   


                                  (江西省石城中        342700  字数:3150  电子信箱:zjm036@163.com) 

有人把文章分成这样几类:半成品、成品、精品和艺术品。一蹴而就,敷衍成文,充其量只是半成品;深思熟虑,推敲修改后的文章才算得上是成品;几经修改,斟酌损益,去陈言,存真意,而后方为精品;于精品文章尚不满足,反复修改,匠心独运,成自己风格,具大家典范,这样的文章堪称艺术品。由此可见,文章若要“升级”,每一步都离不开修改。 
修改,是写作的延续,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本质上说,修改也是一种写作,而且是一种高级写作,它“力求用尽可能完美的形式去表现构思的成果”,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只有懂得修改文章的人,才算是会写文章的人。任何成熟的作家都是很重视修改的,且愈重视修改,写出的文章的层次便愈高。可以说,只有经过精心修改的文章,才算是真正的文章。惟有修改,方能成就文中精品和艺术品。 
常言道,“文章不厌千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说过,作品写完后要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托尔斯泰也说,“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还不够。”古往今来,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话不胜枚举。北宋文家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总要贴在墙壁上,进出都要认真看看,随时改定,有时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像他的《醉翁亭记》的开头,越改越精练,最后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字。美国作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30多遍。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作品的修改与加工,是作家认识的深化。只有反复修改,才能写出优秀的文作品来。我们要习文大师们“文必修改”的这种认真的写作态度。 
然而,现今大多数中生作文,习惯于“一气呵成”,却不大愿意在写文章时“斟酌损益”,“唯陈言之务去”,拿“句无可削”和“字不得减”来作标准。“一气呵成”之后,又往往一交老师了事,这就犹如爬山,只爬到半山腰就打道回府,是永远不能达到峰顶的。有些生会去修改,至多也是挑挑错别字,改改病句,在个别词句上稍作推敲罢了。宁可多写几篇,不愿修改一遍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不知道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想也不愿去修改;二是不知道如何修改,不敢也不会修改。不想不愿,不会不敢修改文章,生作文水平就很难得以提高。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久而久之生就会对写作丧失兴趣。写作兴趣一旦丧失,又谈什么提高写作水平呢? 
针对以上现象和原因,作为“授人与渔”的老师,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生作文的指导。 
一、听好作文修改前奏曲。 
所谓听好作文修改前奏曲,就是要让生了解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文必修改方为文”的观念,逐步养成“文必修改”的写作好习惯。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地向生灌输修改文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观念。在灌输过程中,师可以给生讲讲古今中外的文大师们几易其稿,最终写成脍炙人口的名篇的故事。这些故事,只要有心,随处可见,信手拈来,便是活生生的材。也可以给生说说历代文人炼字锤句的佳话,叫生抄抄古人炼字的精辟之语。古人炼字,留下诗句颇多,兹举几例: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炼精诗句一头霜(王建) 
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诗家好作奇警句,千锤百炼而后成(赵翼)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不知功到处,但觉漏来安。(顾文炜) 
………… 
另外,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写作修改实践,用生自己写的作文,来谈谈写作修改的重要性。 
总之,要经常地给生讲讲写作修改的重要性,树立“文必修改”的写作观念,养成“文必修改”的写作态度。这种讲,可以是专题式的,也可以散布于语文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