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对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认识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3:32:51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重点科研课题。自1997年3月在 广东省汕头市的12所中学实施实验,从去年12月举行的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观摩竞赛课来看,这个课 题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普遍表现出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实验之前 的语文课堂前所未有的。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产生,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形成的推动力,也有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形成的 爆发力。因此,一开始就得到章熊、于漪、张定远、陈金明等专家的关心和支持,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 个课题,抓住了语文教改的牛鼻子,既让学生能动地学习语文,在听说读写中习得语文,又在读写中创造性地 获取和运用语文资源,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我获得了一些深切的感受。
    一、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是诞生在世纪之交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这个历史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与高度融合。冲突的焦点是恪守传统还是建立现代化,融合的熔点是中国的人文主义 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的结合。这种冲突和融合,表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上,就有了年轻学者何清涟的《现代 化的陷阱》,她在书中真诚告诫:“转轨期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没有植根于人文精神这 块沃土上的人文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应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蕴。”这种冲突和融合,表 现在关注中国现实的当代文学上,就有了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有了“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 精神的危机”(王晓明语),“这种人文精神的丧失,在文艺创作上的最严重的表现,就是想象力的丧失”( 崔宜明语)的结论。这种冲突与融合所带来的人文精神之争,也深刻地影响了语文教学,语文界对盛行一时的 纯粹工具理性也开始作出反思。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多次指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离开了 ‘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程红兵的《语 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一书的出版,更可看作是这种反思的一个标志。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就是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构建起来的综合了科学、艺术、人文为一体的语文教学理想国。
    作为背景的另一方面,是知识经济的加速登陆,“创造力”被世界空前重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知识经济,是靠创造力催生的,更要靠创造力去使其可持 续地发展。明天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就是今天在校的学生;明天生产力的水平如何,就要看今天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视程度,“创造”的话题 在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素质教育中热了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成了学科教学的重大问题。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正是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而问世。
    世纪末中国语文教学的大讨论是“读写创”教改实验诞生的又一宏大背景。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是一个世 纪难题。一百年来,语文教改的热烈讨论时有发生,但一般都在语文自身争来论去,少有痛痒。世纪末的大争 论是因为语文的应试教育已经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人们思索的是语文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在人的全面发展 的理论层面上讨论语文必须改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实质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 语文知识、情感丰富,视野广博、思维敏锐,语文能力、自学能力高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够胜任现代 化社会发展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可以说既是对世纪末语文 教学大讨论所作出的回答,也是求索语文教学与育人目标相统一的新路。
    二、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观念价值
    任何教学改革实验,没有树立起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就不会有现代教育的价值。因此,中学语文“读写创 ”教改实验从一开始就很重视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把现代教育观念渗透到实验中去。
    “以育人为根本”,就是这个课题的核心观念。对于教育界,这不是新鲜的说法,因而并不震聋发聩,但 对于并没有解决好语文教学与育人的关系、见“文”不见“人”的语文教学的普遍现实而言,却是最强有力的 矫正。人创造了教育,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文明和发展,人是之所以有教育的缘由。人使文字成了教育的媒介 ,成了传承人类理想、民族精神、科学文化的工具,若教育的结果反而是使文字独立于人类理想、民族精神、 科学文化之外,使它成为无所承载的载体,那么此种教育是有悖人类的生存现实和生存理想的。语文教学,与 人类的文化、文明的起源更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更具有育人的优势;作为教育的分支,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育人 的宗旨。“读写创”这个课题提出“以育人为根本”,既是寻求学科教学的教育学视野,也是寻求语文学习的 规律,更是寻求学科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读写创”这个课题的实验都是据此观念来展开 的,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无不以“育人”作为思考问题的 起点,作为解决问题的旨归。
    教学民主的观念,对于“读写创”这个课题来说,极其重要。这个课题的现代性可以说主要就体现在民主 性和创新性。而民主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教学的民主,课堂便是专制者的课堂,专制是压抑创 新精神的;学生若普遍具有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没有束缚感和压抑感,那么他们的课堂、他 们的教师肯定是民主的。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课堂上主动、自觉学习的热情就会越高涨,创造性就会越 强。因此,“读写创”课题要实践叶圣陶先生“课文无非是例子”的教学思想,达到使学生“学会自读,学会 自写,学会自创”的目的,就一定要使教师们牢牢树立教学民主的观念,坚决摒弃教学中的专制主义。
    大语文教育的观念,也是“读写创”教改实验的重要观念之一。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语 文情感,广博的语文视野、语文思维和高强的语文能力,没有实施大语文教育不行。“读写创”的“读”,不 仅读课内,也读课外;不仅读书本,也读光盘。“写”,不仅写叙、议、说三大常用文体,也写小说、诗歌、 散文、剧本等文学文体。“创”,不仅课内读、说、思、写要创,而且课外读、说、思、写也要创。还必须进 一步认识“读写创”的真正源头和养分在社会、在生活,因此,这个实验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中 发现语文的存在,学习语文的运用,创造语文的新路,进而成为一个立足于社会能创造的人。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