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对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认识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3:32:51   

    读写创一体的观念,是“读写创”教改实验的基本观念。听说读写,是被认同的四方面的语文能力,它们 是一个整体,缺一都是不完整的,要获取完整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口脑手耳并用。能读会写,是最基本的语文 能力。读写是吸纳和传达信息的主要形式。“读写创”教改实验与一般的读写要求不相同,她强调既要使学生 获取基本的语文能力,也要使学生达到创造性地读写的层次,即创造性地吸纳信息和创造性地传达信息;“创 造”就体现在读写之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转化,创造是读写的方法,也是读写的目的。
    以育人为根本,实行民主教学,在大语文教学背景下,突出读写创一体的新体系,就是中学语文“读写创 ”教改实验的观念价值。
    三、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方法价值
    一项教改实验,要解决观念变革的问题,也要解决方法变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也是如 此,对教法学法势必提出新的要求,才可能达到实验目的。
    “读写创”课题,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读、自写、自创。学生不用教,自能阅读,学生不用教, 自能写作,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但长期以来,我们为达到这高境界所做的事太少,或者是做了一些 事,但效益太低,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实际上并不相信学生,并不相信可能存在这种高境界。因此,学生的主 体意识在课堂上常是一种沉睡状态,学习缺少自主性,方法太多依赖性。“读写创”教改实验要改变这一点, 要还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要培养学生能够终生学习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概括为自读、自写 、自创。自读是在导读的基础上实现的。自读的具体过程:整体把握—局部理解—分析鉴赏—发现创造。其中 先整体、后局部的阅读理解过程,有别于先局部后整体,这是由实验的目的——培养视野开阔、把握全局、有 语文创新能力及创造力的人——所决定的。自写是在导写的基础上实现的。自写,可以是在课堂上按要求独立 写作,也可以是在课外自觉地写下点儿什么。但两者都强调对于生活的理解、积累,也强调展开联想、想象, 写出独特感受到的人生。自创是在自读自写中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方法。要让 学生学会自读、自写、自创,就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 是掌握学法的内在动机;整体性,是运用学法的内在视野;系统性,是所建立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内在联系; 科学性,是所采用的学法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是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颖、独特、有价值。这些 方面的特性一旦形成于学生的语文自学过程,就必然带来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创新。自读、自写、自创也因人 而异的话,“读写创”实验便是开创了语文的个性学习的时代,学生普遍能自主学习并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就 不再是一个神话。
    四、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效益价值
    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出效益。原有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把获取死的语文知识、统一的思维、八股式 的文章、应试的方法看成是效益,按标准答案正确率的高低作为断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指标,而对人的发展 的重要指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视而不见。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对语文教学效益的衡量指标是语文能 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从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两年来的情况看,课堂效益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确立起来。
    “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课堂普遍有这样的特点: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活跃的课堂也不再只是形式 上的热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审辨、对社会的介入都是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态度和方式热烈地表现出 来,那种极其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往往使上课的教师始料不及。汕头市第二中学朱丹虹老师用一课时完成对初 中第四册《发问的精神》一课的“读写创”教学,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迁移已学的 议论文知识和调动学习的经验,独立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和论证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从“发问的精神”联系到 “讨论的精神”,自由选择课文中适合的论证方法,就“讨论的精神”写一个议论的片断。整个教学过程都把 学生放在主动学习者的地位,而学生也因为教师开放式的课堂结构和对自己能力的信任,都主动积极地在“读 写创”中实现和表现自我实现的价值。翠英中学的陈琳老师执教初中第四册《俭以养德》一课,由提出改革开 放20年了,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还要不要提倡勤俭的美德,再过渡到现时代还要不要学孔融让梨, 提倡谦让的美德上来。两个问题,前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后者是对延伸的扩展,在深化—延伸—扩 展当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社会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有的学生认为,即便是处在一个商品丰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也还是要提倡勤俭和谦让的美德;而有的学 生却语惊四座,直截了当地表示在你争我夺、岗位不足的市场经济社会,不能有谦让的美德。没有压抑思维, 即便是思想有时会走偏差,但却培养了极其宝贵的求异思维和实话实说的精神。
    2.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大语文教育观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打开与社会人生衔接的通道,使语文成为活的语文,成为社会的语文、 人生的语文,这样才可能改变应试的语文,学生才可能感受到语文能力对于人生的价值。汕头市第九中学的周 秀玲老师讲授初中第四册《怀疑与学问》一课,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认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科学思 想之后,要学生就一幅挂钟漫画的内容发表评论,给出的问题是:有人说“人生犹如时钟一般,他的完美不在 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准”,你认为贴切吗?如果你觉得不够贴切,那么,你认为最好把人生比做什么?为什 么?请说出你的看法。课堂旋即活跃起来,学生们的思维千差万别,有认为比喻贴切的,更有怀疑这种比喻, 认为“人生犹如太阳”“人生应如白杨树”“人生有如百米短跑”“人生犹如一艘大海上行驶的船”“人生应 像飞蛾扑火”“人生像一首歌”,学生们认为更贴切的比喻,其实其中蕴含了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或生活认识 。又如郭瑞芹同学在课堂上的发言:“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走得准,即便是钟,它也会有误差。就像物理中 说过,误差只能减少,不能消除。人生不可能没有行差走错的时候,谁能举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呢?古语亦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连圣贤也会犯错。假如自己力求完美,那就会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去尝试新 的事物,这样,就会停滞。只有在跟上时代步伐的同时,经过一次次挫折、失败,到达成功的彼岸,才会是一 个完美的人生。因此,我认为,人生应如帆板运动,有平静也有风浪,有失败也有成功,有鲜花也有眼泪,这 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诸如这样比较深刻地对人生的感情,是与语文教师课堂上启发质疑的思维活动联系 在一起的,既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又在社会人生的层面上激活了语文的学用价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