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谈谈对课堂“互动”教学的一些认识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0:28:55   

我校正进行“双动”实验,“双动”中的“互动”是遵循以“为主导, 为主体”这一原则的师与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模式。下面谈谈个人在中对”互动”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互动”应遵循师主导作用与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数过份强调师的主导作用, 常常是师讲, 生听, 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很难主动地习、思考, 久而久之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 进而影响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一些师在例题中, 将审题分析与例题解答等一一“包办”, 如此的使生接受的信息过于繁杂, 且生往往以听为主, 参与活动的感官单一, 易于疲劳, 致使生很难参与到活动中来。
    例题, 应突出解题关键, 作为师, 要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使生多种感官参与, 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这样, 有利于消除生上课疲劳, 提高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的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例一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 还剩42500千克, 这个仓库原有多少面粉?

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画, 显示具体情景。此举激发了生的积极性, 寓于乐。然后围绕例1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生思考, 分组讨论。
(1). 本题有几个量? 哪些是已知量? 哪些是未知量?
(2). 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3). 题目中有何相等关系?
(4). 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5). 能否列出方程?
此举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层层深入, 使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问题提出后, 生经过思考, 展开热烈的讨论, 对于问题(1)、(2), 均能得到正确答案, 而对于问题(3), 有的生认为“原来的面粉减去运出的面粉等于剩余的面粉”, 有的则认为“运出的面粉加上剩余的面粉等于原来的面粉”等等。根据不同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 师或是直接给予肯定或是让其他生发表意见, 这样师生之间、生之间都融于交流互动的氛围中。由于问题(3)是解决例1的关键, 关键问题攻克了, 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候, 师从踊跃举手的生中挑选几位让他们写出问题(4)、(5)的答案, 然后由同们来做“小老师”, 对生给出的答案做出“诊断”, 此时同们参与的情绪更为高涨。 最后, 师再做出归纳和小结, 使同们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基本知识自然也得到巩固。在整个过程中, 师是“导演”, 生是“主角”, 在师的引导下, 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 真正成为数字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
    然后, 师严格按格式书写解题过程, 目的是给生以示范, 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 并为生提供参考格式.。由此师的主导作用再次得到发挥
    这样的避免了师面面俱到, 既使生动眼、动耳, 又使生动脑、动口、动手, 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真正达到“互动”的效果。
    二、“互动”的灵魂是培养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课堂中, 如何培养生的创新精神, 更是值得广大数师认真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字修订后的大纲指出: 要使生“逐步形成数创新意识”, 就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用数方法加以探索, 研究和解决”。
    “互动”课堂就是要让生真正地活动起来, 主动参与。而作为导体的师在“互动”课堂中, 培养生的创新精神, 至少应做到以下两点, 是有利于培养生的创新精神的: 一是师设计方案时展开过程, 设计问题, 让生不断地面临新的习任务, 通过自己的思维来习, 从而为培养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例1的中, 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练习: “你能否编一道与例1类似的应用题”? (同桌之间互相解答、批改, 老师可根据时间选择一到两道编写较好的题目在全班交流。) 再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我分别安排了以下两个练习: “一、你能否自己编写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二、某方程的解是X=1/2, 请写出此方程”。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