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转变教育观念 进行全程评价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27:36   

转变育观念 进行全程评价
山东枣庄立新小 277100 贾相忠 华明艳
一 现行评价形式的弊端和新课标的要求
1.现行评价形式的弊端
过去的评价对生的评价极为单一,,最后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生成绩的好坏。形式上存在"七重七轻"的现象。即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笔试,轻口试;重两评,轻质评;重结果,轻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不利于生个性的发展,一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单一的终端性评价只强调结果,弱化了习的过程,已成为生基本素质不高、创造力得不到培养的障碍,唯用考试来衡量一个习的好差显而易见是不全面不科的。因为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结果不可能反映它的全过程,所以考试评价(特别是闭卷考试)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总结性的评判,这种评判不仅对生基本素质的形成没起到有序的导引和激励,而且对生基本水平的判定缺少"公开公平公正",事实上,的评价也需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当前语文评价只关注活动结果,忽视了生发展的过程,导致对结果评价过度关注,把评价功能退化为仅仅是对生分数的鉴定,这是对评价的扭曲。


2.全程评价的必要性 
  因为习是个过程,所以评价也应该是全程性的。说到底,对生进行过程性素质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优化习的过程。只有全程评价才能保证过程的不断完善。
(1)、从语文科的特性看进行全程评价的必要。                           

    语文科较之其他习时要更重积累,重迁移。习语文是一个由博到专,由基础到能力的渐进过程,而绝不是靠突击能一蹴而就的。语文科的性质决定着如果不强化习的过程即基本素质形成的过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如果急功近利,忽视了语文科的特殊属性,忽视了习过程的评价,培养的生语文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
 (2)、从生成才的规律看进行全程评价的必要。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要培养一个人才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是健康的良性的发展过程。校的育过程就是为生将来成才奠定基础。只有抓住了过程的优化才能使生逐渐具备良好的品德,扎实的基础,自如的能力。既然人的成才发展具有过程性,生的语文水平达成具有程序性,那么也就需要强化它的过程,过程性素质评价正是为了使生为达到最终目的而对进程进行不断的评价和及时的修正。

  (3) 从新课标的要求看进行全程评价的必要。

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势必包括对评价机制的改革。  现在,语文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以及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习五个领域制定评价工具。既面向全体生,又利于个体发展,使语文评价合理,全面,其中特别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既侧重于量的方面的分析评价,又侧重于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不单纯看一次考试、一个分数;既做到全程评价,又要做到全面评价。不仅看书面形式,还要看口头形式;不仅看课内,还要看课外;不仅看结果,还要看过程;不仅看智力,还要看非智力。很多问题不只是一种答案,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本次课改要求,语文评价应以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习的过程和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语文评价的育功能。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即"转识为智,化智为德"的过程。语文评价作为促进生发展的工具,就要贯穿生语文习的全过程。对生进行全程评价,以语文素质育为依据,以《语文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为评价工具,使语文整体评价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

二 全程评价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1在课堂活动、课后作业上,尽量关照每一个生的需求和特长。例如,有的师在课堂上,鼓励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课堂。因此出现了编演课本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活动。有的师请每一个生准备一个个人作品档案本,生可以摘录各种好词好句、名言谚语等,也可以撰写论文、心得体会。搜集资料的途径也尽量放开,生可以去阅览室、图书馆查找,可以上网查询,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师摒弃了难题、繁题、偏题,从激发生思维出发,从引起生兴趣出发,大量设计开放性、探究性题目。这些活动满足了不同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