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谈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15:56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语文课改实验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展现给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师,如何能调动生的情感,能让生充满热情地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材、环节、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生,展现给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习的“需要”,激发生的习兴趣是实现“生积极、主动习、提高效率”的前提。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过程中激发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我想”的积极气氛。为了激发生的习兴趣,在《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中的“情”犹如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生才会在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丁丁和牵牛花》这篇课文通过丁丁实现了让奶奶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牵牛花美丽身影的故事,表现了丁丁热爱、体贴奶奶的一片淳朴而可贵的孝心。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奶奶上了年纪,不能下楼了,她多么想看到美丽的鲜花啊!丁丁真想帮奶奶实现这个美丽的愿望,于是……”作者、师、生“三情”共振,开启了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老奶奶的爱、对丁丁的敬佩,对牵牛花的喜爱难于言表,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给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生的沟通,展现给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