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谈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15:56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生阅读。在《车的世界》后,我引领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生在生活中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习。“在生活中识字”的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一课时,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我们北方的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我便引导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雨铃铛》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简直喜欢极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得春雨还在招呼谁?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
                              雨铃铛
                          沙沙响,沙沙响,
                          春雨洒在房檐上。
                          房檐上,挂水珠,
                          好像串串小铃铛。
                          丁零当啷……
                          丁零当啷……
                          它在招呼小燕子,
                          快快回来盖新房。
                          它在招呼小松鼠,
                          快快出来采松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