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13:44   

语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对绝大部分处在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理论界言之凿凿的高论不都过是“有此一说”的边缘话语,“考试指挥棒”才是他们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所谓对语文本真性的思考多为少数思想活跃者走下语文讲台后的一种诗意的构想和心灵的放逐。

  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与文化的流失,想象与创造的衰退,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滑坡。笔者决非“圈内起哄”,只是想朴实地写下自己对语文的体验、观察与思考。

  语文课:“问”究竟有多深

  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术的天敌。语文课几乎时刻都能遭遇这一“天敌”。一个科的名字就足以让专家们一个劲地咬文嚼字:语文,语言文字乎?语言文乎?语言文化乎?公理婆理,各执一词。笔者在想,如果当初语文这门课不叫语文,而叫母语之类,不知该如何去“顾名思义”?语文科的性质也是个争得面红耳赤的话题,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文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无意于否定理论界的诸多研究成果,也无法对这“说”那“说”妄加评论。只是感到,语文研究是不是一定要由“形而上”到“形而下”?是不是一定要从定义与性质的界定着手?我们能  不能更多地从习者个人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去考虑语文的实际意义?

  语文习的目的,无非是会吸收和表达。吸收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阅读量的多少和质的优劣。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吸收的往往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仅仅是那些具有可操性的表达技能。你可以从名人传记中读到不同的奋斗轨迹,从而对人生的选择生出诸多感慨;你可以从描给高科技发展的文字中读到雄视天下的胸怀与气度,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崇高;你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生命的征程;你可以从飘逸着古典情韵的诗句中,遥想个人的悲欢和时代的兴衰。

  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直接影响着到我们的眼界、思想、识和综合素养。中小阅读正是建设这一家园的奠基工程。阅读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然而,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却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问”。摆在他们面前的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往往前有“阅读提示”,后有“思考练习”,它们像“伏敌”和“追兵”一样,把他们的阅读“逼”向编者根据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的“训练目标”。在这种前后夹击的阅读处境中,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诠释与印证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一般的课外阅读显然缺乏这种“术含量”,问题是,如果要孩子们从轻松随意的课外阅读走向“正襟危坐”的研究性阅读,相信其感受决不亚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篇血肉丰满、文质兼美的文章一旦被选入课本之后,它就不再是原来的“它”了,所有的文章都被强行纳入一整套不容置疑的“规则”中了。比如,运用了何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选材、布局、语言有何特色?重点语段、重点词句有哪些?没有哪个语文老师敢抛弃这一套“规则”,因为这些“规则”几乎是语文阅读的“问”。为了获得这种“问”,老师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当成阐释“规则”的“例子”。为了说明这些“规则”运用得何其高妙,甚至不惜把文章拆成散装“零件”,供生细细把玩。他们希望即使没有自己的讲解,生也能操着这套“规则”去对付天下其他的文章,这叫“会了阅读”。事实上,生这样完一篇文章之后,得到的是什么呢?他们会熟知诸如“小中见大”、“情景交融”等“写作术语”,或者用一种近乎思想品德课上的话语复述文章的主题意义,但对文章内容永远都是“夹生饭”。这种的弊端显而易见:理性知识多而滥,感性积累少而薄。结果是,生得到了无用武之地的读写之“技”,丢弃的是影响终身的读写之“道”,得到的是漂亮的皮毛,失去的是质朴的本体。

  固守“规则”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僵化的板书设计、复述课文内容的认知性提问以及说文解字式的语言探究。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老师对预设的板书与问题的关注远胜于生阅读心理的变化与阅读感受的丰富多彩。一堂语文课,生几乎没有纯粹的读书时间,尤其是在公开课中,一般评课者往往把留出时间给生读书视为课堂之大忌,说这样“气氛太沉闷”了。因为解读文章的一系列原则、方法、技巧的禁锢,语文课上的阅读转化成了问题研究而不是思维、思想和情感的“冲浪”。尤其是在标准化测试的“催化”之下,引导阅读的“问题”多被异化为一种“捉迷藏”似的“文字游戏”,使本来简单得不值一提的问题变得复杂无比。

  笔者不知道这种异化的阅读有怎样的科依据?但拙劣如我者,深深感觉到这种“训练目标”至上的解读方式对个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中起,我就对一直阅读情有独钟,语文成绩因此而名列前茅,但一直不喜欢上语文课。我对那种课文分析的套路太熟悉了,语文老师讲得神秘兮兮,煞有介事,而最后悠悠吐出的所谓“结论”却总逃不出“老生常谈”的怪圈。现在回想起来,唯一有用的是当时背了几十篇名篇佳作。这得益于我的父亲,他只读过两年简易师范,后来一直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