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14:37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育家,其育思想与当前素质育有很多相通之处。一、启发诱导,发挥生的主体作用。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育活动始终以生为主体。二、因材施,发展生的个性特长。孔子主张根据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育,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育目的。三、倡导乐,培养生的习兴趣。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育;二是正面表扬激励。四、指导法,培养生的习习惯。孔子在其育活动中,注重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生自己会习。总之,今天我们实施素质育,很有必要研究、习、借鉴孔子的育思想。 
    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际是科技、人才和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当前就是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育质量的竞争。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到下世纪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所受的育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使我们的祖国在新世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要使中小真正摆脱应试育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育,把素质育的口号吹得更响,把素质育的旗帜举得更高。如何推进素质育的实施,许多育工作者都撰文发表了睿智卓见;本文拟就孔子的育思想和素质育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育思想。笔者认真阅读了《论语》,对孔子育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他的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习和借鉴。 

    一、启发诱导,发挥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育,是孔子最重要的育思想。他在长期的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生获得广大博深的问,就必须依靠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育的精神就是,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生,目的是发展生的思维,使其会举一反三;师在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他的生子贡未能做到全面发展,孔子就注意启发诱导,《公冶长》载有这样一件事:“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意思是说,从个别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皿,但却没有注意到全面发展。你看,孔子的育不正是启发式育吗?孔子的育活动不是以生为主体吗? 

    孔子启发式的育方法,对我们现今育是很有启示的。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师完全成了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规律的。我们必须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生的主动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生的主体性。 

    二、因材施,发展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