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也说小学语文教学(教学随笔)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1:05:53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语文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语文,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要求?

    笔者认为,像这样去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育心理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尽力使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习习惯的养成育。无论是人格上的,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育心理告诉我们:习惯养成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生,必要时,还需要有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习,刻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生的写字习惯,要让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生语文习习惯养成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习语文过程中,需要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生对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师对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语文实践中体会到,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生对语文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习的激情,都来源于师对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二、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三、生要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生要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