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农村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52:48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一种国际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智能结构,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着丰富的感受、体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显现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以学生自能学习为目的,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即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使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达成。

  学生学习语文,应获得一定水平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经济、科技等广泛联系的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养指的是通过学习语文的知识、使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对学生在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使用显现创造精神的语文教学方式,而研究性语文学习方式因其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水平的提高的过程性特点及学以致用的应用性特点,重体验、重参与的特点,且在达成语文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提供较其他方式更有效的支持。本人从事多年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此对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些理性的探索。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教材的重组

  语文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会“正确的理解并运用规范的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达到教育人、发展人的终极目标。所以,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通过有效形式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现有教育界体制的课程体系里,虽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逐步拥有一定的位置,但学校主要使用的还是国家的统一教材。除却统一教材在不同地区适用性强弱的因素,统一的、固定的、成形的教材,在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多局限。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显得很必要。其中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定的教育理念与学生一道对课文进行选择与重组,即用活教材。

  (一)着力基础,重新组合现有教材内容

  现有语文教材的课文编排,通常以单元为单位,单元内的文章在内容上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而是为了训练某项语文技能把在结构和写上有相似点的文章放在一起,课文异化成了便于分析的对象,而不是让学生感悟、审美、体验的凭借。所以,课文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重新组合,以丰富学生对在内容上真正有联系的文章的感受,从而在“意相近”的层面上领悟文字如何达意。现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为例谈谈课文的重组与学生研究性语言学习的关系。教材原本将《飞夺泸定桥》、《丰碑》、《狼牙山五壮士》、《冀中的地道战》、《毛主席在花山》、《革命烈士诗两首》、《难忘的一课》等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的数篇文章分散在几个单元里,而本年段《社会》教材的第二单元正是“中国近代社会风云(二)”,它由“中国共主党的诞生、北伐战争与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红军不怕远征难、神圣的八扑抗战、两种命运的大决战”等文章构成,语文课本里的几篇课文的背景正是这段历史。为了充分利用教材间的内容联系,我引导学生在明确了《社会》课的目录及内容编排后,对语言课本上的这几篇课文进行了重组,将它们归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在了解社会课知识的同时,感受语言课文的时代背景,同时便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更广泛地展开资料收集(即收集有关长征、抗日、解放战争的详细资料),通过内化在更为广阔的背景认识中学习语文。

  对教材内容的重组,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为学生的研究性提供了新视角,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广泛阅读,加深了对文章背景的理解,从而为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二)、着眼发展,把握随机性的学习内容

   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应是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在对教材进行重组的基础上,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着眼于发展,通过补充、探究收集、调查了解等多种方式进行吐故纳新。让学生在专题性的收集、整理、讲座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风采、韵致。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技能用在实践中,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印证和强化,并在广泛收集资料时丰富词汇,积累感性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除课本知识外,学生在其它方面也能作些灵活而随机的研究。

   1、赏析挖掘类研究

   这一研究内容主要结合课文,包括:(1)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许多名家作品进入课本,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由这些名家的基本篇目生发开去,因为选文一般都是删改后的形态,而删节后的文章在文意表达上与原作可能有距离,甚至有些删节 妨碍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或者选文不足以表现名家的写作、为文的气质和风格。因而,用研究性的态度去寻求原作的本来面目、原汁原味,就显得必要了。(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在名家更广阔的作品里学生自然会感受。(3)对作家作品的背景研究。(4)对某一篇文章语言精华的研究,这主要在采用“当当小老师”的讲课方式的课堂上实践。

   2、问题解决类研究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在研究性语文学习中,要有重要的举措,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并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方式实践“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学生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展开研究,而社会生活现象、问题更是研究的不竭源泉。所以,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进行语文实践的情境与场景,作为语文教师要对这些保持敏锐。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从班级男女生课间活动的差异、同学零花钱的使用情况,到工厂、商店某个时间段的经营情况等,许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课题”都能成为学生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对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除了具有认识功能外,更具有实践性功能,它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促动学生用内化了的或生成中的语文素养进行实践,由此获得提高。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