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7 07:53:5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后经多位教育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使其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并完全应用于教学过程。其理论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主体教育教学模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而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评价者。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自主权,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这种理论对于培养自主学习者,培养适应21世纪的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以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出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来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我认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生物界及其规律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式的情境化的教学。该模式由以下要素构成:

1、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1) 重建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帮助,学生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2)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力系统。

  教学的每一个策略,首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1)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智能得到发展。2)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设置问题情境,可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例如,如果从离体心脏的上腔静脉灌水,用绳扎住下腔静脉,水从哪个血管流出?从肺静脉灌水,水从哪个血管流出?从主动脉和肺动脉灌水,结果怎样?上述设问为血液循环途径的达标奠定了认知前提。除设置同化情境外,还可创设“矛盾”“不协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促进探索、思考等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修正与完善。例如,学生往往把单子叶植物须根中的小侧根俗称毛毛根,误认为是根毛,可就此设置情境,让学生从小麦须根系中试找根毛,结果98%的学生找错了!学生异常谅讶,这时教师拿出根毛分布状态良好的小麦幼根,让学生观察,在矛盾的心态中,学生的探索活动异常认真。

  (3) 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2)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3)指导学生求知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4)开放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传统座位排序,采取马蹄型、花朵型等座位排序,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确定最佳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学习发散思维的内容,以小组内部的协作为宜。

2、“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

  本模式不是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一个知识点学习的模式。

  (1)探索。探索是学生试图发现、寻求、追究生物学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行为。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素材,设计探究问题,指导探索方法。例如“根的结构”一节课,可设计以下问题:怎样找根毛?根毛分布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根尖?根尖各部分内外部结构有何特点?学生则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在动眼、动手、动脑中获取丰富的表象背景,为意义建构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

  (2)研讨。研讨即研究讨论。研究是抽出事物本质的过程,是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来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讨论是研究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训练学生“会话”“协作”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学习情境中,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加工,得出相应的思维成果,即探究的结论。教师着重组织讨论,适时点拨,欢迎学生质疑、争辩、发表独到见解,允许学生出错、改错,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成果。

  研讨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如“根的结构”一节的研讨问题如下:根据根尖四部分的结构特点,推断各部分的功能特点;根尖各部分是怎样变化的?去掉根尖的生长点,根尖还会长长吗?为什么根毛区是根吸收的主要部位呢?有的学生发现在砂培养基上培养的幼根,其根尖尖端表面有粘液,粘液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作用?通过上述研讨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

  (3)应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或新情境中去,知识才能活化,才具有强的迁移力。学习者力求对所学知识都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并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力争用多种变式实例来加以说明,这样知识才能迁移。教师要树立“为迁移而教”的意识,要继续创设广泛应用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学生做完脊蛙反射实验后,让学生分析判断电流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也发生收缩,是否叫反射,以此深化学生对反射及反射弧的理解,真正理解应激性与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3、坚持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评价贯穿教学全程

  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品德目标、自主学习目标,它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引导下,按照探索、研讨、应用三层自主学习,及时反馈来自教与学双方的信息,及时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调整和控制教与学双方的活动,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教学目标所规定的方向运行,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最后,希望“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能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生产力,造就出高素质的自主学习者,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需求。

作者单位:河北藁城市教育局教研室(05216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