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生物学教学中的诱导术

来源:不详  作者:作者__  更新时间:2005-11-18 10:56:38   

 在生物学教学中,独具匠心的诱导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循循善诱,会使学生在诱导中学到知识,开启智慧,获取能力。

 1 在问答中诱导学生介入

 美国莫里斯比格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这种民主气氛的创造,可以通过问答形式达到。教师的这种作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从一种情境带入另一种情境,从生活情境带入到知识情境,从知识的浅近情境带入到知识的深远情境,就需要善于诱导,用问答等形式来诱导学生亲身介入,步步深入。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时,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1)长时间放在窗台上的植物为什么向室外倾斜生长?(2)将植物用不透光纸罩住后还有上述现象吗?(3)去掉尖端后的植物还有没有现象(1)出现?(4)去掉尖端后的植物还能生长吗?(5)用什么方法证实尖端能产生某种物质并与现象(1)有关?(6)你还能举几个与现象(1)具有相同原理的例子吗?由于这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通过问答有效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经常创设这种“阶梯式”问题情境,通过问答对话,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意义。

 2 在讨论中诱导学生自悟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因疑而学,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以解决心中之疑。因此,教师可先设疑,让学生展开讨论,待其还难以解决之时,便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而自悟。如以酵母菌为例,引入一系列问题:酵母菌无氧呼吸时才产生酒精,为什么利用酵母菌酿酒时,一开始要向发酵罐内通入氧气?为什么啤酒酵母发酵后的酒精度数都不高?为什么酵母菌株使用多年,风味仍不变?对此学生马上展开了讨论,在学生愤悱之时,教师请他们阅读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学生恍悟:在酿酒时,一开始通气,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密闭后无氧呼吸有利于产生酒精;发酵后的酒精度数不高,原因是酒精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抑制酵母菌的生物活性;风味不减的原因是酵母菌菌株繁殖方式为无性生殖,遗传物质保持稳定。再如,复习环境污染时学生有疑:N、P是生物体内必需的大量元素,为什么池塘中N、P含量过高,反而会污染水质?这时教师要及时印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其在自学中获取新知,解答疑难,使学生知道N、P含量过高,导致浮游动植物繁殖过快,数量剧增会引起溶解氧含量降低,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样通过在讨论中诱导学生自学、阅读、思考、解疑,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 在比较中诱导学生鉴别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比能认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生理过程,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将这些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确定异同,领悟深远。如将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和呼吸作用图解进行对比,可形象反映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不同概念、反应部位、所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及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正确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两者形式上互逆,实质上两者并不是简单的逆转,而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过程的不同的生理反应。再如,教材中涉及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4种育种方法的比较,找出各自特点、培育方法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对比诱导分析,使学生辨析异同,探求规律,不但可使学生温故知新,而且还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思维、归纳概括和求异思维等能力。

 4 在想象中诱导学生探索

 超越时空的想象往往能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诱导他们的想象力向高深发展,使其思维空间更广阔、更深远。如讲完“生命的起源”后,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现代地球是否还能形成原始生命?月球、水星、金星、太阳上有无生命?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是什么?诱导学生就生命起源仍未成结论或难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的探索性知识展开想象,学生由疑而议,由议生悟,教师相机诱导,总结出“特定的条件是决定能否产生原始生命的关键所在”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对生命起源假说的理解。再如,在补充有关“克隆”知识时,可让学生想象“多莉”羊培养成功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考虑是否可克隆人,然后归纳出“克隆人”将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理当予以禁止。再问:利用“克隆人”作为器官供体合不合人道?是否合法?这样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象的翅膀在这个空间拍打、翱翔。从而诱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物生存状态,认识自然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的辩证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诱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实验中探索,在愉悦中记忆,在反馈中深入,在整合中提高,在失败中追求……

 总之,教师的诱导有如牧童引牛、老叟垂钓。只有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者方能驾驭课堂,启发学生,使教学达到理想境界,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