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略论高三历史科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6 15:53:44   

(广东省连州市连州中学 黄永强)
    中学历史教材既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托。高三历史教师要使学生有效 地运用教材内容应试备考,教师自身必须全面地深入地掌握教材,过好备课关。
    (1)要把教材的正文、历史地图、历史图像和课文注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弄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又要摸清历史地图、历史图像和课文注释,哪些内 容要作教学要求,哪些不作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组织自己的教学,减轻学生的识记负担,避免 学生走弯路。例如《中国古代史》(选修本)中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其所涉及的路线、地名极繁杂,而 课文上提到的地名却不多,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要识记些什么好。教师钻研课文和此图后,可给学生 确定如下识记要点:(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大致路线,但要给学生指出,路线所经过的地点如占城、旧港、锡兰 、忽鲁漠斯、阿月、木骨都束等等地名不必识记。(2)掌握主要地名、地域的位置:西洋、文莱。(3)掌握主要 注释:南洋、西洋、文莱。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对此图的识记目标就一目了然了。
    (2)灵活掌握教材中每章(节)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进而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使它综合化、 条理化、专题化。
    历史基础知识是指教材内容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等等。
    近年来,高考在考查历史事实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题目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于是,在广大高三历史教师面前,摆着一个如何把握好历史基础知 识并灵活地传授给学生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高三教师应注意下面两个问题:第一是借助教参等辅导资料对每章(节)教材进行深入的 钻研,然后结合高考的要求和课教学的需要,对该章(节)教材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和分析,正确理解其所 包含的历史基础知识;第二点是形成简明扼要而又密切联系的知识结构。以纲目点的形式反映历史知识点间的 并立和内在联系。
    以《中古史》(选修本)第28章“第一节 清朝巩固统一的斗争”为例。它的主要历史事实和知识结构可 扼要概括如下:
    一、反对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
    1.蒙古族的分裂和准噶尔部的发展
    2.康熙帝亲征噶尔丹〔(1)、乌兰布通之战;(2)、昭莫多之战〕
    3.清朝控制漠北蒙古及天山南北
    二、土尔扈特部归国(渥巴锡起义)
    三、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1.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
    2.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地区
    四、加强对西藏的统治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2.设立驻藏大臣
    五、清朝的疆域
    1.清朝疆域的扩大(版图四至)
    2.清朝的民族
    3.清朝的行政区域
    以上是“清朝巩固统一的斗争”中的历史事实(即“史”),但是,如果我们钻研这一教材,注意力仅仅 停留在了解史实和知识结构上,那是远远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的(更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还必 须挖掘出这一节内容的历史结论(即“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了开 发;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史论结合是基础知识的基本特征。但有时史与论之间的联系,并非轻易就能理解的。“清朝巩固统一的斗 争”这一节教材的史论关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这一节教材中,大篇幅的教材内容都是描述清政府与边疆 少数民族间的斗争,因此,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民族不和睦的假象,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教材内容中的史与论 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揭示这 一历史现象。首先,指出清政府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反对少数贵族的分裂、叛乱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巩固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带有正义性)。其次又指出,各民族间虽然偶然出现一些斗争,但各族之间的友好关 系、经济文化交流仍是历史的主流。通过这一分析,学生对“清初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这一观点就更容易理解了。
    教师在灵活掌握每章教材的基础上,统观全局,对整部教材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以“纵向”归纳和“横向”归纳两种方法对教材进行梳理,概括出整部教材的主干线索,并根据线索和教 材的内容、高考命题的特点,把教材分为若干个专题。以《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封建社会”部分的内容 为例,构成该内容的主干线索,主要有两种:<1>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初步发展、繁荣和渐趋衰落(这是“封建 社会”部分的最大主干线索)。<2>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一步展和巩固(以民族关系为主线, 严格来讲可归到主干<1>)。
    主干线索<1>主要是从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文化思想等方面体现出来的;而主干线索 <2>则主要从历朝历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反映出来的。为此,在高考复习中,就应把《中国古代史》的“封建社会 ”部分分为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对外关系方面、文化思想方面、民族关系方面等几个主要方面, 再根据高考命题经常出“人物评述”题的特点,增设一个“人物方面”。这样,把中古史共划分为七方面(即 七个专题)。此外,在加强“纵向”专题复习的同时,加强“横向”复习,注意同期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 和对比。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比封建时代的西欧与中国的异同等等。
    此外,还要注意到各章节间的一些“隐蔽”性联系。所谓“隐蔽”性联系就是表面上看起来两个联系不强 而实际上有着内在联系的内容。例如,讲授“英国工业革命”就不能孤立分析它,应该联系“美国内战”,“ 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等章节的内容,说明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上半期也迅速向法、德、美、意 等国延伸和扩展。分析“工业革命的后果”的同时也要分析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资本主义国家加 紧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亚洲的印度民族 起义等);(2)促使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资产阶级革命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爆发了内战,德意 志、意大利进行了统一国家的王朝战争等等);(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革命运 动高涨(如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等等)。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