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从教学《中华民国成立》谈课堂提问的设计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5 10:29:14   

从教学《中华民国成立》谈课堂提问的设计 

                          马家堰中学   尹为民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巧妙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但并非所有提问都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那些肤浅的平庸的提问、零打碎敲的提问、与关键内容毫无关系的提问、单调的填空式的提问,就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学生智能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本文试从教学《中华民国成立》谈谈个人对课堂提问设计的体会。

一、提问应具有激发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增强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于引起无意注意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增强提问内容对学生大脑刺激的强度,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在教学《中华民国成立》第一子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是:“孙中山以前有哪些革命活动?”这个问题比较平淡,没有刺激性。我教学时这样设计:“孙中山没有参加武昌起义,但在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十七省代表有十六个选举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在教学第三子目“清朝灭亡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时,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是:“袁世凯是怎样篡夺革命果实的?”我却这样设计:“孙中山奋斗了十几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胜利果实却落到袁世凯手中,这是为什么?”这样提问,先摆出两个史实,看似有很强的反差,实为加强内容的刺激强度,有利于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兴趣。

二、提问应掌握适度性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太易了,无思维价值,学生无意动脑,思维活跃不起来,不利于发展智力;太难了,学生望而生畏,无从动脑,问题答不出,挫伤学生思维积极性。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力戒那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提问,对于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则多设几个平台,化难为易,只有依据学生心理特征、阅历情况、文化素质、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具有恰当“坡度”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娱与乐趣。

《中华民国成立》第二子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其难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起初我教学这一目时,开始就向学生提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会具有这个性质?”结果学生面面相觑,无从回答。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显然,我的设问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后来,我作了如下调整:第一步,指名同学朗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完成课后第一个材料解析题(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的内容);第三步,再提出问题:“民国总统与封建皇帝有何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些规定与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非常相似,这就水到渠成到得出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三、提问应体现创新性。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