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下)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5 10:23:19   



又如,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可穿插以下掌故:当年秦始皇出巡,旗锣伞扇,车水马龙,威风凛凛,好不气派。据说当亭长的刘邦看到后说:“大丈夫生当如此啊!”而燕国旧贵族项羽看过后则说:“彼可取而代也!”两个人骨子里都想仿效秦始皇,君临天下,但挂在嘴上的却一个委婉斯文,一个直率豪爽,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


再如,讲述唐朝与吐蕃关系若引用当地歌唱文成公主的民歌《唉马林儿》的一段歌词:


“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有一百头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有一百只马头船来欢迎您!”自会收到特殊效果。


3.推敲表达技巧


教师平时在课堂实践中,要在语言表达技巧上下点功夫。下面做几点提示:


(1)要学习演讲术,锻炼口才和掌握控制声音的技巧。通过演讲训练,历史教师一是要掌握朗诵的技巧,能恰当地处理话语的轻、重、缓、急。二是要练就一副好嗓子,并会控制话语的抑、扬、顿、挫。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具风采。


(2)学习艺术处理的方法。有些反面人物的所作所为十分可恨,则可在语言形式上作点艺术处理,如用倒错(自相矛盾)评说杨国忠,“名曰国忠,实乃国奸。”用谐音来嘲讽魏忠贤:“我看不如就叫‘未忠贤’,此人真是没有一点忠贤可言。”用反语鞭挞王莽:“可叹这位新朝皇帝,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做杀猪刀下之鬼,从而创造了一项牢不可破的世界纪录。”这种嘻笑往往胜过怒骂。


(3)学习描摹声象的技巧。对于同一历史现象,教师运用平淡的语言叙述跟运用描摹声象的语言叙述的效果不一样。对历史现象的语言描摹通常有如下四种:描摹声音、描摹颜色、描摹景象和描摹状态。如:有位老师讲到“炮烙之刑”时,他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他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赵恒烈著:《历史教育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11页。)”


我们不妨搞个“对号入座”。即按照这“三个境界”的标准进行自我检测。目的不在于分出孰高孰低,而在于明确自己已达到的“境界”,以便继续努力,向更高“境界”前进。即便已符合第三境界条件者,也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上一页  [1] [2] [3] [4]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