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历史课堂教学适应新教材的几项探索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5 10:23:21   

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结合朝阳中学的历史教学实际,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幸福为根本宗旨,对历史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现将我们的做法简介如下:


一、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我校优、中、差生呈纺锤形分布的特点,按“一二一”原则分组,即每组中优等生一人、中等生二人、后进生一人,分组时还注意到学生性格的差异,如每组中既有性格外向者、能说会道者,也有性格内向者、讷于言语者,既有讨论的发起者,也有讨论的调和者,这样每组中都有一位“领军人物”,他们被看作是学习的发动机,在小组中起示范和带动作用,中等生、后进生在他们的启发、带动下较为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分组法合理地淡化了竞争,更好地强调了合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明显减轻。初一(一)班温晓峰同学说:“过去起来回答问题老是担心出错,现在即使回答错了,也有其他三位同学支持我、鼓励我、理解我。”为使小组学习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同学都能自由的发表见解,达到互相激励、互相启发、大胆创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借鉴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讨论卡,讨论卡分左右两部分。学习时,小组成员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写在卡片的左边,是为个人自学阶段。然后把卡片传给下一位同学,下一位同学看完后,如有不同看法,就写在卡片的右边。一轮后,可以在组内进行交流、质疑,是为小组学习阶段。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发言交流,组际之间进行提问、答疑,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是为班集体学习阶段。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了多边多向的信息交流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教师的地位被弱化,他再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是一个信息站,一个信息汇集、交流、处理、整合的中心。这样的地位便于教师发挥其“导演”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课堂的主人。


问题越讲越多的课才是好课。为此我们把课堂运作主模式设计为“问——探——问”式。即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最后产生出新的问题,由学生在课后去思考、解决新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还注意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特点,发挥好它在教育人、塑造人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更具开放性、自主性的新课型,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问——探——问这一主模式下,为弥补传统课型的不足,引进了角色体验课、资料研习课、自由创作课和活动探究课四种新课型。这四种课型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型的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1.自由创作课:每学期设四节课,并集中起来使用。之所以集中起来使用,是基于以下考虑:即许多成年人都不能很好地利用零散的时间,十四五岁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提高利用效率,我们做了这样的安排,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自由创作关键是“自由”两个字,它体现在以下方面:(1)创作体裁的自由。学生在这些课上,既可以创作历史论文、历史手抄报、编演历史课本剧、历史小说、创作历史漫画等,也可以做历史调查报告、历史探究、仿制历史文物等。(2)创作心灵的自由。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安全的,任何人包括老师都无权中止学生的创作活动,也无权指责和批评学生的创作活动,同学和同学之间更不准随意打扰别人的创作,更不得对别人的创作品头论足、指手划脚。为指导学生更好地创作,教师可以提出参考意见,提出一些基本的创作要领。当学生的创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探讨创作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以后更好地开展创作活动。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探讨活动,但不准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


在自由创作课上,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他可以通过创作技法辅导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播放音乐来放松学生紧张、压抑的神经。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资料研习课:资料研习课每学期开设二节,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去搜集资料。搜集资料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平日的积累,我们让学生建立了班级图书角,注意收集与历史有关的文章和图书,把它们放在班级的图书橱中,做到资源共享;二是到学校图书室中去查找资料。资料研习课的运作过程设计为:确定研究课题——搜集资料——研讨资料——师生交流心得体会——书面总结、形成研究成果。为配合这种新课型,两年来学校出资购买了1000多册与历史有关的图书,充实了学校图书室,为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问题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图书室全天开放,允许学生自由查阅资料。如学生需要探究某个问题,而学校图书室又查不到,学生可以提出申请,历史教师审阅后,可报请校长审批购买或到市图书馆借阅。通过上述措施,基本上满足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


3.角色体验课:初中生年龄小,喜欢模仿和表演,我们尊重学生的这种爱好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们引导学生编写了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了表演。通过表演课本剧,不少学生明白了应该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减少改革的阻力,同时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形式还有助于培养、发现特长学生,把艺术教育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后不少学生反映“上完课后,我觉得更贴近历史了”。


这些课型的设置都本着同一个大的原则,即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我们在每节课中还开展了历史感悟活动。每节课拿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感悟的内容包括所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也可以结合现实谈谈对历史的新认识)。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在上一节课定出下一节的中心发言人,一般为2人,我们称之为既定发言人。这两位发言人在下一节课上必须发言,要求学生到讲台上来发言,并且鼓励脱稿演讲。一轮后,要求人人脱稿发言,同时还定出随机发言人,即每节课上教师随意抽出1—2名同学发言,这几个同学是不确定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就做到了重点和全面兼顾,人人都投入到学习中来。有的同学说:“过去别人回答问题,可以开小差,现在不行了,老师随时都可能叫到自己。”“现在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不再限制回答的内容,并提前让我们做好准备,再回答不上来,多丢人!”“老师相信我们,我们也要相信自己。”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空前地高涨,这一做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人”。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我们建立了学生历史学习档案,这对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有很大的帮助,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喜欢历史的基础上学好历史,用好历史。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