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上)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5 10:23:17   



2.语调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


讲课时语言的重音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叫做句子的逻辑重音。重音可以用加重音量表现,也可以用轻声加以突出。重音选择在句子的哪一部分,则根据语法、内容和感情而定。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重音落在“岛”字上,以免误认为是整个香港地区。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的事业。”所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口才艺术上为自己规定:会用15至20种声调对学生说:“到这里来!”声调对传递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下面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就有着不同的效果。你不妨读着试一试:“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这是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宦官李辅国直接对代宗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皇上坐着不必管事,一切听我老头子的好了。这简直就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李辅国跋扈,但他对皇上说这句话的声调语气应该是平缓而照顾到皇上体面的。若用冷面白眼大声训斥的口吻,代宗再能忍气吞声,也难免不会“龙颜大怒”。


当教师进入“角色”,模拟历史人物说话时,应注意到历史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内容不同,情感表达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3.节奏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和学生情绪变化而随时调节,不断改变,务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讲奸佞当道、百姓遭殃,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唏嘘有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节拍分明,重音、停顿要巧作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可以一字一字吐给学生,如讲“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其中的“基本结束”、“初步形成”等短语,或者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警世之句,就要一字不差地交代给学生。这样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4.语汇


我国的普通话词汇十分丰富,历史教师要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千差万别的历史环境,描述历史事实,讲清历史规律,使历史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


以下教例,堪称运用词汇的范例,教师开始讲授中国近代史时说:“中国,一个象太阳冉冉升起的东方国家,她历经了五千多年的沧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从商代甲骨文的成熟到清代《红楼梦》的出版,从汉武帝的称霸东方到郑和下西洋这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伟大祖国的文治武功,在古代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比拟。可是,到了清朝后期,闭关锁国一百多年的大清国门竟然被英国的大炮轻易轰开,一支支骁勇善战的八旗兵、绿营兵却在英国洋枪队面前成了惊弓之鸟,一个以发明火药技术而称雄于世的中华民族,到近现代在自己的国土上竟会出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招牌的污辱,一个曾产生过《孙子兵法》和成吉思汗的国家,在近百年时间里竟遭受被迫签订两百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奇耻大辱。为什么会有这种愧对祖先的遗憾……”教师运用丰富的语汇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如滔滔激流,有时如霎霎春雨,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在不失雅趣的前提下借用方言、俚语、歇后语、学生中精彩健康的流行语,也可产生耐人寻味的喜剧效果。如讲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时,提问:“恩格斯当工厂主的父亲不让其上大学,是不是让他‘下海’当‘冒尖户’呢?”这一问,把往事与新词联系在一起,新而有趣。


有的老师还巧引毛泽东艺术性语言。毛泽东好引用生活俚语和古语,阐述革命道理。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


例如:“根据地之于红军,就像屁股对人一样重要。”当讲工农武装割据一课引用此句时,学生哄然大笑,笑过后仔细品味,发现这个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一个不俗的真理,即红军不能只是处在游动作战中,需要像人一样坐下来休息,革命力量才能发展壮大。


5.逻辑


研究表明学生接收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需要经过译码和编码的处理过程。所以,历史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逻辑性,即阐述、议论问题严密周详、无懈可击。


世界史教科书中有一副彩图——(一切政权归苏维埃),记录了十月革命那惊心动魄的一幕:1917年11月7日下午,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当选为苏维埃工农政府主席的列宁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宣告:“俄国历史的新时代开始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厂这时,他的身子突地前倾,右臂猛烈前挥,目光炯炯直视前方,人们仿佛从这无声的图画中感受到巨钟的轰鸣。斯大林曾回忆列宁的演说时说:“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了听众,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这种语言震撼世界,是历史教师难以企及的。可谁能说历史教师的语言不应富有逻辑力量,从而撞击学生心灵呢?


语言逻辑性是同语言的简洁分不开的。好的历史教师讲课扼要而透彻,精微而又准确,举例不多而又说明问题。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谈到太平天国领袖们对天京事变应负的责任时指出:“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坏,历史较久,祸国殃民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这一段简短的话语,直截了当,朴实无华,很有逻辑性,把事情说得一清二楚。这种语言风格就很值得历史教师学习。


6.身态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