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历史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教师在主体参与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0-28 10:02:17   

摘 要:本文从主体参与的时代要求及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主体参与 教师作用

1 主体参与势在必行

  新时代呼唤: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参与精神的人。因为面对新挑战,人的自主能力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生物教师,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用硫酸伤熊”、“残害同宿舍弟兄”悲剧的重演,不再成为影片《第六日》中克隆人的始作俑者。

  教育部2001年6月7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生物课程标准》(2003年3月颁布 实验本),接着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这些目标和理念,实质上是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出的新使命。

2 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自身和学习特点

  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愿望与需要,但参与水平和主动程度因人而异,这是因为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人格,在其组成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后者的差别更大。例如: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观察,有的能长久坚持,看个一清二楚,做出比较全面的描述;有的走马观花,不得要领。所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经历的是一条最简捷的认识途径,必需以一定的感性知识作基础,而且多通过课堂语言、文字以及一些直观教具的条件刺激,获得短期记忆,随时都有可能遗忘,因此,必需教师重视实验和直观手段的应用,组织必要的实践活动,来缩短这个认识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2.2 传统教学忽略的地方

  传统教学在教学观和学生观方面,“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对象,看不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能力。”教师常常把知识“嚼碎了”然后“喂”给学生,结果伤害了学生的“胃”,使其缺乏“消化能力”。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邢永富教授近日指出,现在的中学教育,不是教师的作用不够,而是教师的作用超过了应有的边界。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或“源源不断的水”的思想,实质上“不但带有明显的无视主体主动性色彩,而且仅仅重视了知识的量,这是对知识表面化的理解”。

2.3 师生关系影响了主体参与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往。教师和学生只有获得知识先后的区别,在人格和交往上应该平等。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到“主人翁”的滋味,并主动对知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要避免对学生冷嘲热讽,只让学习好的回答问题等,因为这样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抵触,不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

  综观新的生物课程标准,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是这些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是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作用是新课程实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3 教师在主体参与中的作用

3.1 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指导,如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初步选好活动主题,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该选题是否有研究价值,是否可行等。通过分析,对选题进行调整修正,最后确立比较切合实际的活动主题。如放弃“对火星生物的探索”、“分析某食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课题,;选取“对学生近视原因的调查”、“搜集媒体对生物工程的报道”课题,课题选择应注意现实性、可行性。另外,还可以帮助制定活动方案,开展活动,总结交流展示活动成果等。

  平时学习中,应指导敢于质疑的能力;课堂提问力求新颖、难易适中、有利于全体参与,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避免“形式上的时间分配”,即自己讲的时候注重师生互动,而学生自学的时候适当点拨。教师还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问,促其参与教学。如我在上基因工程一节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既然目的基因导入的是受精卵细胞,为什么不是在身体的所有部位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而只在特定的部位才表现呢?”我很高兴这个学生的提问,使我自然引出了“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内容,我知道这和课堂氛围的营造分不开。

  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努力“把想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自己的思维对象”,来帮助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性的发展。

3.2 教师的组织作用

  教师的组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主体参与。例如:对绪论课的学习,在新生入学前,以写信祝贺并作自我介绍,尽早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接着提出采集标本的兴趣活动,然后在第一节课上,一一展示学生自制的标本,并拿出自己制作的“帝王蝶”(金裳凤蝶)标本,通过提问:“它为什么这么美丽?大自然为什么会如此丰富多彩?”,“有个问题请大家讨论,为什么说同学们展示的昆虫、花草都叫做生物?生物到底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营造出学生参与教学、成为教学主体的良好氛围;还可以请学生每人说1~2种自己最熟悉的家乡的动植物,要求不重复,一下子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不到10分钟,40多人就说出了近百种,然后启发大家说出这些动植物的用途,每说一种,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后,老师作出补充和概括,使学生对家乡的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接着,又提出:“为什么我们把刚才说过的动植物又称为生物呢?”,学生稍微安静后,马上活跃起来:“它们都是活的!”,“他们都能呼吸!”,“他们要吃东西!”,“他们都能繁殖后代!”“他们都有生命!”,教师抓住时机,问道:“那什么是生命呢?”,显然更难了,大家陷入思考,教师自然引出了生命的定义及特征。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