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政治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高中历史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10 00:19:48   

  在大力提倡素质育的今天,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于96年开始“问题法”的试点探索。从98年起在对2001届高一和2002届高一的历史课中,全面开展“问题法”的研究。我们对在新形势下历史如何培养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了一些新的不成熟的认识,并收到了一些良好的效果。现把几年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面对新世纪的来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素质育的重要任务。我们敬业中历史研组在高一历史的中,对实施“问题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高度。
  
   “问题法”的含义:生在预习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师的指导下由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模式。
  
  在传统的方法下,中历史课难、不受欢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在2002届高一生入之初,进行了全年级的问卷调查:其中对历史有兴趣的生占60%;而对历史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校开设课程”的生仅占6%一8%,大多数同是因为“受历史课外书籍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或者“家庭影响”而喜欢历史,也就是说生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并不欢迎,但也没有厌恶的抗拒心理。然而传统的历史课堂,以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科体系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因此原本丰富生动的历史,为了赶进度,为了考试,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纲纲条条,生厌、怕就在所难免了。
  
   “问题法”是以生为本,以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把习的主动权交给生,让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现行的中历史课程,分为初、高中两个轮回,高中历史材在内容和体例上基本是初中的翻版。在传统的中,师由于得不到生对已有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反馈,在材的取舍上,课堂的处理上,难免与生的实际有距离,因而生会感到乏味,从而把历史课看作是“45分钟的煎熬”;而在现实的生活中,生可以从电脑网络、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中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信息,生由于知识面以及生活阅历的浅显,而产生种种疑问,却又得不到应有的指导,之间产生了“供与求”的矛盾。实行“问题法”,一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的矛盾,师可以根据生的实际和问题,有的放矢的处理材、设计过程,使课堂育更有针对性,同时缓解内容过多、课时偏紧的压力;二则,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应给生提供质疑的环境,使课堂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以培养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师的主要任务也应从传播知识转为指导生发现问题,并为生提供习的建议,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认知历史的途径。
  
  历史科和其他科相比,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凡是历史都是过去已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重演,因而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其二是在中科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经做出了结论。因此历史的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生不同寻常的,求新求异的一种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它要求生能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从各个方案、各种途径去寻求答案,从而产生新的设想、新的观念和新的理论。“问题法”要求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材已有的结论,在预习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这种自己质疑→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能够使生体验到历史习的乐趣,并逐步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不人云亦云。这种思维方法训练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习的起点。“问题法”,就是要把习的主动权交给生。首先要求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每届高一历史课,刚开始布置预习要求时,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