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优化课堂教学反馈是指导学法的杠杆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0:26:30   


  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对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来说也是十分需要的、必要的。因为,小学生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比较低,自觉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比较差,对刚学到的知识作出评价更是困难,只有每次练习都能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他们才能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树立学习进步的信心,我们在课堂教学研究中逐步总结了一些及时反馈的好形式好策略。

  及时回授有效反馈信息,即有益于学生改变思考角度深入思考的、有益于学生调节学习方法的、有益于引起学生广泛争议的比较关键的反馈信息,教师及时把它反馈给学生。在教学策略上,采取信息“放大”等技术手段。信息“放大”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又是一种教学手段。这是强化反馈“正效应”的最佳时机,深刻地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将有些“含有谬误”的、“含有创新意识的”反馈信息,通过实例或反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它把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的想法,推向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也可以把学生表述不很清晰的想法或仅仅是一个看法的萌芽,教师根据学生原意重组语言,归纳成引起讨论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或者随机的题目等显性的方法转化为引起讨论的问题等等。无论是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引起原本没有想过或者也有类似想法的学生的共鸣,远比教师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强得多,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感到十分亲切。

  【案例五】如认识长方体面的平行和垂直问题时,学生使用学具,动手操作,知道了长方体的相邻两个面是相互垂直的,相对的两个面是互相平行的。有一个学生低声说“长方体斜了怎么样了”。教师捕捉到这个反馈信息后,细细揣摩学生的原意,当即设计习题,并画出图示,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有不约而同小组讨论的,有埋头沉默用学具作实验的,当然也有不知所措的学生跟着别人瞎起哄的。有的说变化后的斜长方体(暂借用学生的形象性的说法,下同)与原来的长方体一样保持者相邻的面垂直、相对的面平行。有的说变化后的斜长方体有一部分的面保持者垂直和平行关系。还有的说,现在的合页型学具已无法测量操作了等等。学生的意见发表与学生自己的操作演示同时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学生观点上的破绽和漏洞暴露无疑,又掀起学生讨论的波澜。当知识弄清楚了、弄正确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的不足之处了得到了弥补,得到了调节,学生自我评价的愉悦心理也得到了满足。

  【案例六】如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做一道习题,学生都以期待的目光,从教师那里渴望获得赞赏的评价。在一般情况下,教师非常及时地把评价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如:做对的小朋友笑一笑,拍拍手、点点头或者拉拉小耳朵等等,调节了心情,活跃课堂气氛。有时肯定的评价由学习主动积极的、或学习稍有进步的小朋友来表达,暗示了只要主动学同样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又如选择题出示后,让学生举手用手指1、2、3、4表示所选择的正确答案,老师能确切了解全班正误的实际比例。有时为提高趣味性,把1、2、3、4改用四种彩色圆牌,学生出示圆牌更使老师一目了然。有时为了减少学生之间的信息的相互干扰,让学生在举牌或伸手指时,埋下头,老师走到做对习题的学生身边,在耳旁轻轻地说:“你真棒”,学生的感觉如涌暖流,老师走到做错的学生身边,在耳旁轻轻地说:“你能再想一想吗”。提醒他作纠正,如果该学生确有困难的,师生面对面地交流,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也提高了争取下一个好成绩的信心。在备课时,练习设计力求“短、平、快”,力求当堂批改,缩短错误持续时间,提高练习——批改——再练习的信息反馈的频率,加快循序前进的步伐。

  4、差异性的教学反馈和层次性的教学策略。学生的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上更要因人而异,要分层递进,这是因材施教原则所决定的。

  在我们的研究中,常常把模仿、巩固练习这一层次的递进性学习,重点巡视指导接受能力相对较差一些的学生,提高反馈信息的频率,强化反馈信息正效应的作用,降低他们学习的困难程度,增强他们学习的勇气。对于要求较高层次的练习,主要是为“吃不饱”的学生而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额外补充。教师在不同层次学习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要经过筛选,尽量做到反馈信息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有的可以作为个别辅导,把信息反馈给相关的学生,对于虽较复杂但有典型意义、有益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的问题,可以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正确敏捷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这并不是冷落和羞辱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而是让全体学生包括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开阔眼界、耳濡目染,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案例七】如求平均数应用题。桌上放者六叠小木块,分别是8、10、8、8、10、10块,平均每叠多少块?学生的一般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小木块的总数去除以6,当然计算小木块总数的方法还有好几种,但有个别学生在黑板直观图示的启发和影响下,在自己列式计算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总结了经验,直接列成( 8 + 10)÷ 2 = 9(块)

  

  这道题目的本意是在学习了较复杂求平均数应用题之后,让学生体会一下复杂的含义,复杂是对具体问题而言的,既有典型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又有特殊问题的特殊解法,现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种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看到了解题的多种方法,而另一种学习层次稍欠的学生从形象的图示中领悟到一般与特殊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

  【案例八】扇形面积计算问题。求半径为9dm,弧长是9.42dm的扇形面积。学生的做法很多。有的先用扇形弧长公式求出扇形的中心角60°,然后用扇形面积公式求出他的面积。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教师着重指导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在巡视中又捕获到思路敏捷的学生把扇形看作三角形,直接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为此,教师把这位学生的计算方法展示出来,并请他讲一讲怎么发现的。他说,把计算过程列成综合算式后发现,最后的式子变成很像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发现问题的联想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思维方式,让所有的学生打开眼界、拓展了思路,有不少学生,包括学习并不领先的学生也表达了这种解法的巧妙之处,他回忆说,在推导圆面积时也曾经用过这种思想方法,即无限分割圆,把一个个小扇形变成一个个小三角形。一个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补充说,这里的三角形的高就是扇形的半径,三角形的底就是扇形的弧长,还提醒在计算时不要忘了除以2。两种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思维在这里交融互补,相得益彰,一种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得到演练、得到展示,另一种学习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启示、得到拓展。

  学生学习心理和思维过程犹如难以打开的黑箱,而它的外化反应是客观存在的,课堂教学反馈为研究黑箱的秘密提供种种鲜活的素材和案例。只有我们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教学策略对头,才能增大或诱发内因,靠学生内部状态的优化,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上一页  [1] [2] [3]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