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对一条注释的两点疑问

来源:创作  作者:tianxi  更新时间:2006-05-22 15:23:44   

对一条注释的两点疑问

                                   内乡三高    师天西

高一语文课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出师秦军,对秦穆公的说辞中有“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语。其中“敢以烦执事”课文注解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你”。我们把整句连接起来意思就是“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你”,这就很有问题了。“这种方式”指什么?仔细想来它只能是指“自己的深夜来访”。而这样理解语意是令人费解的。其实春秋时期谋臣策士的外交辞令,往往是极谦卑、极委婉的。我认为句中“以”后所省略的宾词“之”应该是指代“灭掉郑国”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我冒昧地请求你把它灭掉吧。”烛之武应该是这样来表示自己的国家不是秦国的对手,并且自己是完全站在秦国的一边替秦王着想的。其目的是使对方消除敌意,开释戒心,从而为自己进一步的游说工作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其次,句中的“敢”解释为“冒昧”似乎也有不妥。固然古人常把“敢”字用作谦辞,表示“冒昧”,如“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但在反问句中用“敢”来表示“不敢”“怎敢”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敢不惟命是听?”等。这种用法甚至延续至今。我认为将“敢”解释为“不敢”“怎敢”,将句子视为反问句,不仅有根有据而且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在一次考试中,我让学生翻译这个句子,多数学生都将该句翻译为“我怎敢在深夜里来麻烦你呢?”这样翻译可谓是做到了文从句顺,有什么不好的呢?倒是课文的注释不少学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