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读,学习语文第一大法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3 15:20:17   

[内容提要]: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针对学生对“读”的认识不够,语文学习陷入“厌度”、“无读”、“浅读”的误区,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转入到其他学科。读不是无用的,而是深刻的。正确认识读的重要性,了解读的规律,才能逐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在读中成长。 

[关键词]:读  语文教学 

    朱子曾有云:“熟读而深思,大抵观书,必先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有得矣……”,熟读方能深思,熟读才能有得。可见,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① 
   朗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它贯穿在“认识、理解、感受、鉴赏”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初中阶段对学生读的能力的要求包括: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每分钟500字的阅读速度;三、默读中,理解课文的能力。 

                           初中语文陷入“浅读”、“厌读”的怪圈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不喜欢读课文,读课文似乎成为一项浅显、枯燥、机械、令人厌烦而又收效不大的活动。课堂上读书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小,读书的情绪也消失殆尽了。学生的厌倦和教师的忽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慢慢陷入“无朗读”、“少默读”的怪圈。这种低效的读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学在这种状况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投入到其他学科的爱好中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大大降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深受影响。 
“浅读”、“假读”的现象占领着我们的课堂。上千字的名作名篇,一节课只花3-5分钟就读完了,并称读懂了。对作品的深入了解了吗?作者的意图领会了吗?显然都没有。仅仅3-5分钟的默读,充其量也只能粗浅地了解文章的大意罢了,作品的精华就滤掉了。 
特级教师洪镇涛在语感教学中指出:“读(朗读和默读)是语感教学的第一教学法”。②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础,反复朗诵文章的语言,才能深入地理解文本。 

朗读的训练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过程,它的提高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 
的。读的能力提高了,理解力、表述能力也随之提高 
了。学生的朗读可分为五个层次:读准字词、读稳节 
奏、读出情感、读出理解、读出情味。伴随着学生个 
体的发展,这五个层次的关系是逐步发展、逐层提高 
的,呈金字塔状。 

    第一个层次:读准字词 
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没有丰富的词汇量,就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接触到一个新的文本时,首先要弄清你有哪些字读不准,有哪个词不理解,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某些同学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生字词就停止不读,或一跳而过。这样中止了朗读,也就中止了对文本 的理解,失去了读书的兴趣。 

第二个层次:读稳节奏 
字、句、段、篇,都有着语意上或远或近的联系,读的时候也便有了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轻重缓急。朗读时,切忌两字两字的唱读,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把语言的基本单位——语素③组合成一个个简单的义项④(有含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再根据语境的需要把节奏、语气、语调很自然地读出来。朗读的节奏训练,可以从具有表现力的诗歌、散文、对白开始。 

第三个层次:读出情感 
读出情感和读稳节奏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读稳节奏后就慢慢可以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感情;读出感情后,对朗读节奏的把握就更准确了。 
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写尽人生百味。朗读时就要读出这其中的人生百味。例如,读温庭筠的《梦江南》就要读出委婉、缠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要读出豪迈、宏大的气势;读《白杨礼赞》感情要高昂,直抒胸中的赞美之情;读《再别康桥》情景唯美、节奏舒缓,带着离开的不舍;从《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出低沉、悲痛和对总理的崇敬之情。 
能够正确地读出文字间的感情,那我们离主旨就不远了。 

第四个层次:读出理解 
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朗读才会声情并茂、打动人心。 
我们初中生,思维成熟日趋于成人,流于文字的浅层次阅读,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需要深钻文字,从文字中读出他们的理解,与作者、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十分重要。学生阅读文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发散思维得以发展。,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文以载道”、“道述以文”,充分的朗读,达到“文”与“理”的融合,才能更准确地领会作者的意图。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了,思维更成熟了,个体得到发展了。可见,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阅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长大了”也使学生“在成长中阅读”的兴趣得到提高。 

第五个层次:读出情味 
这是一种诗化的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更深刻、更艺术的赏读,要求读者有丰富的文学积累,对文字敏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才能读出文中浓浓的情味。 
语文是一门艺术,文学作品都有其精神实质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学情味,是文学大师们对生活、对自然的“情”和“感”,是“文”、“情”、“理”的高度融合。要读出作品的情味,则需要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上,品位语言的艺术,纵观人生百态。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体验,借助文字这个载体来表达,而读者就通过解读文字,在脑中理解文字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作者情与理融合在文字中的那种情味。那么,文学的艺术美方能得以再现。 

前面所提到的“浅阅读”、“低效阅读”停留在“读”的第三个层次或第三个与第四个层次之间。这不是完全的阅读,是没有收获的阅读。 

读不是枯燥的,而是趣味横生,生机盎然的;读不是浅显的,而是深刻的;读不是无效的,而是收获多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尽兴地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情味。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