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读,学习语文第一大法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3 15:20:17   

1、 喜欢朗读,大声,自然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例如:在我上《安塞腰鼓》前一天的早自习上,我示范读了一遍,学生被我激昂的情绪深深震撼了,有着想读好的渴望。我让学生自读,第一步,打哽不得多于五个,挑战不打哽的极限;第二步,读出文章的节奏、气势,挑战老师的范读。家庭作业是:明早多喝一杯水,为大读一场《安塞腰鼓》做准备(这是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和情绪激励)。 
读之前,我让学生伸出手有节奏的轻捶桌面,体验轻、重、缓、急的鼓点节奏,想象安塞腰鼓的豪放与雄浑,感受强烈的气势。最后,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胆子也大了,震撼人心,激越豪迈的“安塞腰鼓”在教室里“读”出来了。 
读完之后,学生的小脸红红的,虽值酷夏的正午,精神却格外振奋,也顾不及口渴了。趁热打铁,再让学生选读喜欢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很快,主旨便在读中理解了。 
这是一节快乐的课。学生从读中获得自信、获得快乐。也便喜欢上了这种大声的,忘我的朗读。 

1. 移情入境,读出文本的情感和韵味 
优秀的朗读,不仅要自信、大胆,而且要善于移情,与文本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融入到文本的角色中去。情由景生,感情的表达就到位了。 
作者的年龄、经历以及作品所涉及到的背景,对我们正确把握作品的感情,读出文本的感情,有很大帮助。例如:在《出师表》一文中,我先简介诸葛亮和刘备有关事迹,再让学生自渎一遍文本。合上书,我给学生有感情的背述全文。背完全文,学生报以掌声。我问:“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在哪里?”,生:“感人!像电视中老臣进行忠心的劝谏一样。”我带着激情鼓励他们:“你们也可以读得象我这么好,不过,你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赤胆忠心的老人。低声的随着老师一起读,注意老师的节奏与感情。”学生认真的,小心的跟着我一起体会“老臣”的感觉。再放声让他们自读,就俨然是一个个忠心的老臣了。 
学生体会了诸葛亮的赤胆忠心,移情成功的体验是快乐的。内容读熟了,理解了,也为我下一步教学做好了准备。学生更爱读古文了。 

2. 教师要做好指导、示范。帮助学生找出突破朗读情感时的情境。感情读得深了,离主旨就近了 
学生在读文本时,对于情感的把握,有时会出现偏差,教师要做一个指导者,引导学生的朗读,使学生的理解不致于偏离作者的意图,以免“南辕北辙”。 
在教学《关雎》时,同学们推选出四个同学比赛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最能读出作者的感受。有两位同学读得沉重、忧伤,两位同学读得明朗、积极。教室中议论纷纷。我让同学们用“比较揣摩法”(洪镇涛提出的)比较《关雎》和《蒹葭》,同学们认为:《蒹葭》感情基调忧伤,因没寻到,苦苦等待的愁闷;《关雎》感情基调明朗一些,虽“求之不得”,却有与之美好相处的愿望,健康而明朗的感情。 
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比较,对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加深了,并深入到《关雎》“艾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价值上,为我下一节课作好了准备。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第一大法宝。了解读的本质,让“读”的学法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让我们的课堂回归书声朗朗,情意浓浓;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的读学中成长,在快乐的读悟中走向成功。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