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说为形成新技能而设置的语文课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6 03:33:0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中等教育的范畴,将语文教育定位为“提高个人对周围现实的一切 方面,首先是语言方面的交际素养”的交际教育〔1〕,看来是有意义的。学习语文, 就是掌握语言这个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掌握工具与谈论工具是两桩事。掌握的含义,是运用(听说读写)语言去有效的达到(口头的 书面的,共时的历时的)“交际”目的,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说“运用”,就涉及到运用的人,运用的具体场合和欲达到的效果,只有联系到具体的人、场合和效果来 讨论中学生的母语学习,才有教育学生的意义。
    从日常的标准来看,我们的教育对象——中学生,早已是语言习得的成熟的语言运用者,至少是在口语, 他们早已发展起了足以应付日常需要的语言能力。
    但是,随着社会对个人语言运用的效果要求日益提高,随着个人运用语言的场合逐渐扩大,随着个人语言 交流的思想感情复杂程度的递增,他们原已具有的语言能力,就显得难以胜任。不是为了将来,而是为了现在 ,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具体的考察要求、场合和复杂程度,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只举口语表达为例,请考察下面的因素:
    一、口语表达基本类型
    (1)日常会话(问答,对话);(2)在动作或事件中作出反应的偶发的话;(3)夹杂动作的话;(4) 无事先准备的说一段连贯的话;(5)有提纲的即兴发言;(6)离不开讲稿的讲话;(7 )念稿子(念书、朗 读、朗诵、背诵等)。
    二、场合与语体
    (1)亲朋之间使用的家常口语体(俚俗成分多一些);(2)在一般交际场合使用的正式口语体(普通话 );(3 )在隆重的场合使用的典雅口语体(接近书面语);(4)在特殊场合的书面语有声表达。
    三、衡量口语表达能力(效果要求)的部分标准
    (1)应变性,(2)集中性,(3)连贯性,(4)明晰性,(5 )得体性,(6)修辞性,(7)发音、吐 字、语调、停顿等一般语音能力。
    我们抽取上述因素,若组合成这样一个项目:有吸引力地向同学介绍你看过的一本书。显然,完成这个项 目所需的语言能力,与亲朋间的日常闲聊不可同日而语。
    说“原已具有的语言能力慢慢的难以胜任起来”,从中学生个人的角度看,是这样一层意思:现在,他的 话语他的文字已经不能有效地表达他头脑中的思想,摆在他面前的文字响在他耳边的言语,已经难以有效地接 收。用信息论的术语,即不能有效地编码和译码。进一步发展语言能力,也就是形成新的编码译码的技能。中 学语文课,从原来的意义讲,就是为形成听说读写的新技能而设置的。
    什么是“为形成新技能的语文课”?先看一段文字: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地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塌滑下来的大量 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液体,在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 的泥石流。 课文《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第一段
    假定教这个段落的是一位地理教师,他会怎么教呢?我们设想一下。
    一、他可能这么做:让学生看一段泥石流形成的科教影片,或者利用照片挂图,比如过程一是一幅,过程 二是另一幅,边解说边让学生对照图片和文字。如果可能的话,他还会用实验仪器来摸拟泥石流的形成。总之 ,他要设法绕过这段难懂的文字,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明了和亲眼看到“泥石流”。
    二、如果上面条件不具备的话,他可能这么教:设计清晰而简洁的图式,比如一幅泥石流逐渐形成的草图 ,边绘制边说明讲解;或者是一幅设计巧妙的板书,边解说边板书。换句话说,为了让学生掌握“泥石流”这 个概念,他可以用自己的言语来替换这段文字。
    三、他还可能这么做,先解释“沟谷”,再解释“地表径流”,再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加到这段文 字被解释的地方,将这段文字的含义串讲一遍;或者与类似的事物类比着解释。
    四、他还可以用其它方法,比如解释或让学生看注释(如果有的话),之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对这段文 字加以分析,比如划出(滑坡/浆体/奔泻)三个片断,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如果学生已经具备相应语文能 力的话)。
    总之,他必须让学生知道(看到或想象出)什么叫泥石流,泥石流所指的物体是什么,他的任务是连接概 念与实物,尽管他有时可能会达不到目的,也就是说,学生还是不明白概念所指的事物,如果要考试的话,学 生只能去背熟这段文字。
    现在让一个语文教师来教。他会怎么做呢?
    一、他可能什么也不做。他告诉学生,这段文字比较难理解,看不懂的地方,可先放一放,“一直往下看 ,当你看完全文之后,再回到这里,原先看不懂的地方可能会很容易的看懂了。”他甚至可以这么说:“这篇 课文的题目是《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你们想想,重点在什么叫泥石流呢还是在一次?阅读时,要把理解的注 意力集中在课文的重点。”言下之意,学生在目前阶段不必把精力放在这一段里。
    二、如果这位语文教师本次课的教学项目就在这一段里,他也许会这么做:让学生先找出容易懂的一句(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然后与同学一起讨论“这”指代什么(急速奔泻的浆液),可能再讨论“这”在 上下句的作用(关联)。最后是阶段性小结:当一个句群前面一句是描述性的复杂句时,后一句的起首往往用 代词来关联;阅读的入手关键要弄清代词的指代范围指代什么。他可能再往上伸,问“浆液哪里来的?”(水 搅拌固体物质)再问“固体物质是哪里来的?”“山体为什么崩塌滑坡?”“这一切发生在哪里?”然后再做 一次阶段性小结:这是一个发生定义,发生定义的理解一要看条件二要看过程。也许或多或少引伸开去,与数 理化的发生定义联系起来。只做第一阶段,或只做第二阶段,或两个阶段都做,这取决于本次课的任务是哪个 。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