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语文教学中“角色”意识的培养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0:18:59   

    面对高考作文题《习惯》,一位女考生想起了父母对自己是个女儿身的歧视,又联系社会上的一些人所存在的重男轻女的“陋习”,“不由地心中发颤”,于是感情自然有了宣泄。文章先列举几件父母及世人重男轻女的陋习和对她的种种限制,气愤地感叹这种陋习的可怕;接着指出“中国要自强自立,就不能忽视女人的作用”,要改变这种陋习;最后真诚而恳切地呼吁“冲破旧的习惯”,“改改你们的偏见吧”。文章如泣似诉,情透纸背,自有一种摇撼读者的感染力量。行文也一气呵成,有一种磅礴的气势。试想,假如这位考生没有进入角色,仅仅以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身份去写作,能够写出这样有血有肉的文章吗? 
    角色意识培养得好,生终身受益;角色意识不够,应对能力就差。 
    那么,如何让生进入角色呢? 
    一是把角色意识的培养和习目的结合起来。笔者曾经向生介绍过一个校的一幅标语“你是什么人,这是什么地方,你来干什么的”,这标语朴实无华,但它的“醒人”力量很大。高中生的觉悟是比较高的,他们很容易理解进入角色对习的重要意义。 
    二是师要为生进入角色创造情境。生进入角色,师是引导者,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生进入角色的程度。师要善于为生易于进入角色创造必要的情境,让生有进入角色的氛围,从而有进入角色的愿望和冲动。 
    三是培养生角色意识的方法和途径要多种多样。由于时间、场合等不同,课文题材、体裁等差异,生角色变换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也有着不同。比如诗歌,就应该重视朗读法,让生以诗作者的身份朗读“自己”的作品;剧本,就可以让生分角色朗读,让生“扮演”剧中的人物。再比如《拿来主义》,就让生做“鲁迅先生”,师做读者,要“鲁迅先生”把“读者”这个不愿采取拿来主义态度的人说得自觉放弃“送去主义”;《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让生充当“制作人”,向我们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等等。总之,培养生进入角色的手段不能单一。 
    当然,我们提倡生进入角色,注重培养生进入角色的意识,并不是说每篇课文、每次写作都要这样,应当根据不同的内容而定。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