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学生几种不良的读书习惯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8 23:09:30   

  大部分师对生唱读和一词一顿两种现象很关注,对其他几种情况说的很少。究其实,生这几种不良读书习惯是相同原因的不同体现,实质是一样的,只是唱读和一词一顿在生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最若人注意。

  想提高生读书效率,不单是对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掌握朗读技巧这么简单的事,因为生的问题有其根源。

  生之所以形成不良的读书习惯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与师在课堂上领读、范读时的指向性和心态有关。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有些师在课堂上的领读和范读:看一眼书,抬起头,口里读出来,生跟着读的时候,抽空四处瞟两眼,看看窗外,等生读完,再低头看一句,读出来。我们会怀疑一个基本问题:他在读给谁听?师读书时要照顾到三个主体:自己,生和书。读给自己听,就像自言自语或回忆一样的感觉。读给生听,就像讲故事,就要面对着生,语言直接指向生的耳朵和思想。还有一种情况,师把书读到了无我的境地,读书人沉浸在书中的情感世界。大部分师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师的漫不经心和为读而读的心态会影响到生的积极性和投入精神。生跟着师,慢慢的也会了没有指向和目的性的读书。在大部分可以自由支配读书方式的时间里,生是不大懂得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读书的。即便是师经常采用的“带着问题读”这种策略,也难免会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急急忙忙的找答案,不会认真的品味和赏。

  另一方面原因是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其一,基础不好,对字词不熟悉。其二,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不足,形象思维欠缺。读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不清楚的地方太多,不明其意,只能机械地读出语词。词语不能马上转化为形象,形象不能联接形成理性思考。理解和吸收太少,继续读下去更不自信。三,个人心理习惯的问题:好热闹、起哄和出风头。注意力分散在外部环境中。对周围人、事的细微变化都能感受到,并积极参与,乐此不疲。对自己应尽的责任却是能推就推,即便是主动接手,也是凭新奇和一股冲劲,不做多少理性思考。四,目的不明。不仅是读书的目的不明,连习的目的也不很明确。更无论生活的意义等大的问题。五,缺乏自主意识、意志和个性,依附于老师和同。极易受同师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六,心思太满,心里乱糟糟的:虽然积极向上,但没有那种宁静和空灵的感觉,头脑中对自己的基础出发点和要到达的目标,认识不是太清楚,对中间过程更是模糊一片。所以烦乱急躁,心态不稳,辨别不出事件的走向,时间和信心在自己的乱撞和别人的呼来呵去中慢慢流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兴趣在哪,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又什么事都想做好;对待周身的事物,任务性太强,而且都是老师交代要求的和家长希望喜欢我做的。所以做起事来,只知道做,不知道如何做。

  如果我们问生为什么要读书,很多生都能说出一些很动听或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但是这些话是从老师和家长那里转述来的,不是他本人的精神需求,不是他的动力之源。所以听他们说这些话时,能感觉他们底气不足。

  如此说,我们就把问题扩大了。读书不再是读书的问题,而是与理想、生活方式、思想修养、个性特点等联系起来了。可事实如此。培养生的人生观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不多做谈论。

  提高读书效率,除了从内因根本上下手之外,我们也可以在读书习惯和方式上下一番工夫:可以慢慢地让生变读书为“说”书,就是用说的方式读书。比如广播和电视台的主持人,虽然是事先准备好的内容,但他们是在对观众“说话”而不是在“读”稿。如果他照稿宣读,可以猜想他很难被观众接受。我们在小声读书或默读时,也是口语化的读书方式,我们是在“说”给自己“听”。与朗读相比,生在“说”书时显得沉静、内敛,口中发出的语音不再向外发散,直接向内进入思维。而朗读时的声音普遍较高,声音传至耳内,会干扰大脑思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平时的思维语言都是口语化的,朗读出来的语音与思维语音有一定的差距,不如直接用口语话的读书方式。当然,如何养成这样的习惯,亦有赖于生的个性修养。不过形式可以促进内容,周围的师和同“说”书的多了,必定可以相互影响借鉴,逐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